【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偏頭痛影響全球逾10億人,盛行率達15%,為15至49歲人群第二大失能原因,卻因缺乏客觀診斷工具,長期困擾患者與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聯手陽明交通大學、中央研究院及國家衛生研究院,歷時5年完成突破性研究,成功識別血液中微核醣核酸(microRNA)作為偏頭痛生物標記,奠定精準診斷與個人化治療基礎,成果於2025年6月發表於《Brain》期刊。
偏頭痛患者多為女性,發作期與非發作期變化顯著,但腦部影像常無異常,醫師僅能依賴患者描述診斷,採血分析更因發作時機難掌握而困難重重,阻礙研究進展。
由王署君醫師(台北榮總副院長)、陳世彬醫師(陽明交大臨床醫學研究所所長)、陳璿宇教授(中研院)、張雅媗助研究員(國衛院)及王嚴鋒醫師(台北榮總神經科主任)領軍,團隊招募120位受試者,透過次世代定序(NGS)分析血液微核醣核酸,並於197人獨立驗證組確認結果,結合先天基因風險分數,建構可辨識偏頭痛狀態與風險的預測模型,準確率達90%。
微核醣核酸調控基因表現,影響細胞功能。研究發現miR-183、miR-1307-5p等分子在偏頭痛患者與常人間有顯著差異,部分僅在發作期變動,揭示「疾病狀態」與「疾病活性」訊號。這些分子涉及雌激素與泌乳素路徑,解釋偏頭痛「女性患者較多」的原因,也為「液態切片」應用於神經疾病,開創新局。
王署君表示,此研究深化偏頭痛機理理解,為臨床應用奠基。陳世彬強調,這是全球少數在發作當下採血辨識生物標記的實證,未來可助預防與監測。此研究成果,展現台灣在神經醫學與大數據整合的實力,未來將推動臨床應用,盼為偏頭痛患者帶來精準醫療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