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新環保運動

 |2025.07.09
272觀看次
字級

曾經有一陣子,由於塑膠產品對環境的汙染,尤其是塑膠袋的使用氾濫,引發全球環保人士的關注,政府和民間都發起了許多的環保運動,包括禁止使用塑膠袋、海邊淨灘、山邊撿拾塑膠瓶、垃圾分類、垃圾減量等,一時間蔚成風氣,全球都在推行環保運動,甚至提倡素食環保的觀念,用意都在維護地球生態的永續運作。

當時就是以塑膠產品的危害為訴求,認為它造成海洋和大地的浩劫,由於塑膠產品長期無法分解,很多海洋生物誤食,甚至被塑膠漁網纏身,還有許蟹類頂著保麗龍頭盔,讓人看了心疼。陸地上的保麗龍產品更是不可勝數,杯盤碗盆應有盡有,而且多是一次性使用後拋棄。人類為了貪圖一時方便,卻造成地球無法逆轉的浩劫。

如今過了許多年,大家都知道如何做垃圾分類、垃圾不落地,但是經過三年疫情之後,整個社會的消費型態改變了。網購和外賣成為新的消費模式,尤其年輕人,他們用餐或是購物經常是靠一指搞定,透過網路購買或是叫外賣,但是一個無形災難隨之產生。

由於外叫食物多是靠紙盒,而網購更需要較精密的包裝,於是資源回收大量的紙箱、塑膠泡棉、發泡填充物和油膩的紙餐盒,回收量是過去的三倍。儘管環境部推動限塑二十年來,似有成效,但去年的塑膠袋和塑膠餐具銷量雙雙創下五年來新高,而且可以預見,由於全球減媒的因素,加上台灣是塑膠王國,未來的塑膠產品只會增不減,而環境部在月初卻高喊,減塑措施將延後到二○三五年,也就是說目前政策並沒有要減塑。

環境部同時宣布取消對於塑膠製品的禁限用規畫,也就是對於購物用塑膠袋、塑膠吸管、一次性外帶飲料杯、免洗餐具等不限制使用,改為減量和鼓勵以替代品使用。請問,環境部是在負責保護環境生態還是有意破壞環境生態?如今全世界都在設法減產,議定公約設定生產上限,環境部的政策居然與世界潮流背道而馳,延後禁限塑時程,而且不禁限用。不知道環境部是什麼邏輯?

除了塑膠製品難以分解造成海洋生態的丕變之外,紙類製品也因為網購和外賣而大增。台灣每年使用超過十億個紙箱和八十億個紙類容器,數量驚人。

網購和外賣包裝的紙箱、紙容器基本上是一次性使用,一般是用完即丟,除了少數紙箱適合回收再利用,一般無法重複使用。現在有些業者設法回收循環再用,例如業者「配客嘉」推出可循環使用五十次的循環箱,五年來減少了約三十萬公斤的一次性包裝垃圾。另外也有民間業者提供循環餐具,供機關團體和學校使用。

民間業者的推動成效緩慢,大多要靠民眾自主的環保觀念支撐,還要有其便利性,否則推動不易。但這證實了:不是事不可為,而是不為也。民間都可以透過點滴之力來推廣力行,為何政府就不願意做?環境部甚至要求十五家連鎖業者要使用循環杯,民眾多有疑慮,業者也難達標。像這種不切實際的政策就不必再多花心思了。

塑膠產品和紙箱紙容器過度消耗的環保問題已然再起,一波疫情過後,過去二十年的努力毀於一旦。如今面對新的環保問題,社會確實需要再來一場新環保運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