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紀念《漢聲》五十五周年而舉行的大展〈本來.未來〉,在這個暑假成為文化界關注的盛事。《漢聲》誕生於一九七○年台灣面臨了外交困境的時代。當時黨國元老吳鐵城的孫女吳美雲從美國留學歸來,她在海外深感無人認得台灣,還常常被當成泰國,於是興起辦一份雜誌,讓外國人認識台灣的構想。
隔年,中華民國失去了聯合國代表權,外交的孤立,人心悲憤,更讓吳美雲懷抱非辦一份好的英文刊物,讓外國人了解台灣不可的決心。就這樣英文本的《ECHO》誕生了。
然而在當時的台灣,經濟剛剛起步,加工出口型工業政策的雛形初定,美援停止,外匯不足,辦好這樣的雜誌困難重重,找讀者、賣雜誌,更是難上加難。也幸好,吳美雲找上華航做廣告,而華航正苦於飛機上缺少介紹中華民國的英文雜誌,就這樣,一拍即合,華航的大量訂閱成為最大支柱。
為了介紹台灣,《漢聲》開始全台灣的行腳,到處尋找台灣文化獨特的風貌。鄉間的廟宇、民間的手工藝人、恆春的油紙傘、遠至恆春的民歌手陳達等,都是報導的對象。《漢聲》彷彿用一副全新的眼睛,去凝視台灣,去探尋每一寸土地,每一張溫柔敦厚人民的面容。
在一九七○年代那段風雨飄搖的時刻,《漢聲》自有它安定前行的力量。而正是在那些危疑憂患的歲月裡,許多新時代的創造者出現了。林懷民創辦〈雲門舞集〉,開始台灣的現代舞風潮;李雙澤喊出要「唱自己的歌」,他自己也是創作者,民歌的時代開始了。文學上則是回歸現實主義的鄉土文學,以及批判意識強烈的現代詩。那時代又恰恰是中國大陸文革時期,外國人想認識中華文化,台灣是他們的不二之選。
更有意義的是,《漢聲》的採訪也包含了傳統的媽祖遶境、廟會慶典,更介紹台灣土地上的作物、農耕文明、傳統民俗等,這些知識的積累,使得《漢聲》的內容更有文化的厚度,從而開始製作《漢聲中國童話故事》系列。它特別使用傳統水墨做為插圖,美術設計也力求具有民族特色,這使得每一則童話故事,都有著各自的傳統底蘊。西藏、陝北、雲南等童話,都有不同的風格。這可以讓孩子認識更多的民族風貌,更多元的美感。因此它不只是一本童話書,而是美育的培養。
《漢聲》出版的小百科也很不一樣。它從台灣的土地與生態出發,讓科學知識和我們的生活環境結合起來。而各種文化專題的製作,如:漳州人、泉州人、大陸各地的民間藝術調查記錄等,都做得非常細緻。
尤其在兩岸開放探親之後,眼見大陸可能面臨現代化的巨變,許多傳統文化將有消逝的危機,因此到大陸各地進行採風記錄,包括了少數民族地區。《漢聲》的工作,成為中華文化最好的基因庫。
此次《漢聲》大展不僅呈現這五十五年來的文化、攝影、美術、設計各方面的精華,更重要的是它呈現了一種關懷土地,細緻記錄,超越政治,凝視我們的生活與大地的一種深情。在紛紛擾擾的世局下,看看《漢聲》的成長歷程,想想台灣走過的歲月,會讓我們有更長遠的歷史視野,重新找回來自人民與土地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