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根據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2024年「全國精神健康指數調查」,台灣精神健康指數僅81.67分,勉強達標,其中40.9%的民眾自述睡眠不佳,顯示睡眠問題已成為國人心理健康的重大挑戰。
全球失眠盛行率約10%至30%,部分地區更高達50%至60%,僅次於感冒,成為全球第二常見健康問題。失眠不僅影響情緒與注意力,更與自律神經失調密切相關,亟需正視。
振興院精神醫學部主任毛衛中指出,失眠並非無解,關鍵在於及早尋求專業協助。與身心科或睡眠專科醫師合作,制定個人化治療計畫,能恢復自然入眠能力,更為身心健康奠定基礎。睡得好,是對生活品質的長期投資。
毛衛中表示,2023年台灣安眠藥使用量高達11.6億顆,居亞洲之冠。失眠常由壓力引發,特別是人際壓力,往往更甚於工作壓力,交感神經過度活躍,導致自律神經失調,進而影響入睡與睡眠品質。
失眠往往與焦慮症、憂鬱症、慢性疼痛、胃食道逆流、夜間頻尿及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共病高度相關,若能妥善治療原發疾病,睡眠問題常隨之改善。醫師強調,治療失眠須找出潛在病因,而非僅依賴安眠藥。
安眠藥在短期內可打破失眠惡性循環,但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搭配非藥物療法,如認知行為治療、壓力管理與睡眠衛教,才能長期改善睡眠。
針對三種失眠型態(入睡困難、睡眠中斷、提早醒來),毛衛中建議分別採取轉移注意力、調整環境與作息等方式。例如,入睡困難者可起床做輕鬆活動,避免強迫入睡;睡眠中斷者應避免睡前大量飲水;提早醒來者可延後就寢時間並限制午睡。長期使用安眠藥需謹慎,應與醫師充分溝通,逐步減藥以避免反彈性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