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林衡道 撰文/邱秀堂
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統治台灣的精神圖騰「台灣神社」,建在今圓山大飯店所在地,飯店玄關正位於台灣神社的「拜殿」原址上。而台灣神社的主祀神,並非一般人以為陣歿於台灣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而是「三柱之神」,就是太古日本開國時立功的三位神明,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不過是陪祀神而已。
此外,太平洋戰爭中,日本當局為提高台灣軍民的人心士氣,在台灣神社以東新建了一座「台灣神宮」,奉祀「太麻」,即日本的皇祖──天照大神。這座神宮乃「總檜木造」的壯大殿宇,但在落成前夕被盟機轟炸,夷為平地。今忠烈祠就是蓋在台灣神宮的遺址上。
明治二十八年(一八九五,清光緒二十一年),根據《馬關條約》(又名《下關條約》),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當日本政府派近衛師團前來接收時,台灣各處揭竿起義,反抗日軍入侵。彰化之役,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受到土民襲擊身負重傷,不久陣歿。日方怕失了面子,等到占領台南後,始發表親王因瘧疾病歿。
北白川宮歿後,在台日人之間傳言紛飛,無人相信親王死於瘧疾,反認為他是死於土民之手;或謂明治天皇有意置親王於死地,讓他亡於台灣瘴癘之地。謠言四起,日本當局亦無能遏止。
明治維新之初,明治天皇派官軍攻打江戶(今東京)的德川幕府。是時,德川幕府奉輪王寺宮親王,據於上野寬永寺,與官軍對抗。幸幕方有海軍領袖勝海舟,出面與官軍大將西鄉隆盛講和,江戶始免於戰火。
德川幕府計畫,如打勝仗就廢去明治天皇,以輪王寺宮取代之,奉為天皇;因此,輪王寺宮是明治天皇最大的政敵。而輪王寺宮,就是後來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所以,在台日人才盛傳明治天皇故意置他於死地之說。
在日本中古時代,有「三代親王五代王」制度,也就是天皇子孫到第三代為止是「親王」,再傳下去五代則是「王」,再下一代就降為臣籍。但事實上並未依此實行,有些親王只一代,下一代就只是一位王。
能久親王歿後,他的子嗣就是「北白川宮成久王」。大正十二年(一九二三)成久王夫妻遊歷法國巴黎,王死於車禍,又引起在台日人的種種臆測;甚至有想像力豐富之人懷疑是一樁暗殺事件,但事實並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