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玉澄
鐵公雞的歇後語是「一毛不拔」,到如今,兩者幾乎成了同義詞。可是仔細推敲,還是有些不同。
事實上,一毛不拔比鐵公雞出現得更早。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楊朱曾說:「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為己但也不侵犯他人的楊朱學說,曾經盛行一時,連歷史上最知名的刺客荊軻都受其影響,自我介紹時曾說過:「有鄙志,常謂心向意,投身不顧;情有異,一毛不拔。」
而鐵公雞三字,最初的出處難考。清代乾隆年間,袁枚《子不語》有篇〈鐵公雞〉,大意是說:濟南有一富翁,綽號鐵公雞,欲納妾,條件是「價欲至廉,貌欲至美」。未幾,媒人帶一女,「不索價,但取衣食充足而已」。未料半載後,富翁「啟其所藏,具空矣」。原來這女子是來報復的,偷光了富翁的錢財,拔光了公雞炫目的羽毛,多少有些警世意味。
其實鐵公雞一詞,在很多文學作品都可見其蹤跡。例如,《儒林外史》就有「世界孰物最堅挺?鐵公雞……當屬一毛不拔之物」的句子,另在《七俠五義》中,也記載了一個生性刻薄的「鐵公雞」故事。
鐵公雞一詞,借由文學作品的引用,不但廣泛流傳,並延伸為劇作,甚至是近代的電影及其他。
清末有齣著名的武打戲,演太平天國時代石達開等人的歷史故事,劇中主角綽號鐵公雞,以真槍真刀上場,非常火紅;影響所及,當時人們就把鐵公雞引申成大打出手的意思,如「由於雙方意見不合,進而動手演出全本鐵公雞」。光緒年間,有一種老式手槍,又稱「單打一」,子彈是上一發打一發,別名也叫鐵公雞。
之後在上世紀七、八○年代,有一部名為《鐵公雞》的功夫電影,在新加坡極為流行,也讓鐵公雞在當地有了獨特解釋,意謂鬥毆事件。鐵公雞一詞,由慳吝到血氣方剛的鬥毆,再演繹、延伸成手槍、劇作與電影的名稱。
如今,桃園龍潭的客家文化館也迎來了一隻鐵公雞,嚴格來說,是一隻碩大的不銹鋼公雞。據說明牌解釋:雞,晨起,勤奮也;又雞與吉同音,見大雞如見大吉。總算還給公雞一個名實相符的正面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