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溫瓶 保溫祕訣

文/Sven  |2024.11.13
394觀看次
字級
圖/樹下繪本
圖/樹下繪本

文/Sven

在嚴寒的冬天裡,頂著冷颼颼的寒風,從保溫瓶倒出熱騰騰的熱飲,喝上一口,身體轉瞬間便由內暖到外。的確,今日,不管在家或外出,保溫瓶可說是冬季暖身又暖心的必備好物。不過你知道嗎,保溫瓶最初可不是這種日常的「凡物」,它可是為了科學研究而設計製造出來的喔!

從杜瓦瓶 到熱水瓶

1892年,牛津大學的物理學家詹姆斯·杜瓦(James Dewar)在研究氣體液化時,為了將氣體在低溫下液化,於是請人製做了一個雙層的玻璃容器,兩層的內壁都塗上水銀,然後又將兩夾層間的空氣抽掉,形成真空。這種儲存液化氣體的真空夾層容器又叫「杜瓦瓶」,是保溫瓶的最早雛形。

十幾年後,3個德國人以膳魔師(THERMOS)這個品牌,在1904年製造出全世界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保溫瓶。這就是大家早期熟悉的保溫瓶了,它也叫熱水瓶、開水瓶、暖瓶、暖壺。它的外殼通常是塑膠或鐵皮做的,裡面有雙層的玻璃夾層,夾層中的玻璃會鍍上銀,瓶蓋通常是軟木塞。但由於玻璃易碎,所以玻璃作為內膽的成品,今已不多見,取而代之的是合金、不鏽鋼,甚至陶瓷。不過,不管用哪一種材質,基本上都是利用阻絕熱量散失的原理來保溫。

一般的容器,不管裡面裝了冷飲還是熱飲,都會因為熱傳導、熱對流、熱輻射等因素,而逐漸退冰或變回成室溫。保溫瓶則是藉由其材質、結構或設計,來阻斷這3種熱的傳遞方式。就材質來看,保溫瓶的內膽、外殼、瓶蓋,採用的都是導熱性差的材質,例如玻璃、不鏽鋼、塑膠或陶瓷等。就結構來看,瓶蓋可阻隔空氣的熱對流與減緩熱傳導。將中間的夾層抽成真空的用意是因為真空是一種物理現象,不存在任何物質作為介質,這種設計可減少熱的傳導與對流。而將內膽鍍銀或拋光(不鏽鋼),使其表面光滑,則可以反射熱輻射,減少熱的散失。

保持溫度 阻斷傳熱

所謂熱輻射(Thermal radiation)指的是物體藉由「電磁輻射」(或稱電磁波)向外散發其熱能。以這種方式傳遞熱時不需要介質。所有物體,包括人的身體,只要其溫度高於絕對零度(-273.15℃),都會不斷地向四周散發熱輻射;溫度愈高,輻射出的總能量也愈大。防止熱輻射最好的方法就是運用熱的反射。在保溫瓶內的兩個夾層中鍍上銀,由於銀能很好的反射熱輻射,如此便能防止內部的熱量輻射散出,外部的熱量也不易進來。可見,僅在這一個小小的保溫瓶中,便完美地運用了阻絕3種熱的傳遞方式來使保溫效果達到最佳。

保溫瓶保持的是溫度而不是溫暖。它在一定時間內能保溫的不只是熱的東西,也可以是冰冷的,因此,它的應用非常廣泛,已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品了,類似的產品如悶燒鍋(罐)、保溫杯、調理鍋等,所應用的都是相同的保溫原理。不過,在使用時要注意的是,若裝入含奶、含糖飲料,應盡速喝完,以免細菌孳生,危害健康。

至於許多人聲稱,不鏽鋼材質的保溫杯不適合裝咖啡、茶、中藥、碳酸飲料等飲品,否則可能會釋出強酸,溶出重金屬。事實上,304以上的不銹鋼含有一定比例的鉻、鎳等金屬,耐熱度、抗腐蝕性均相當穩定,除非是表皮有破損,否則不論是裝茶或咖啡,都不易釋出重金屬。反倒是要注意是否有適當、適時的清潔,以避免留下異味或藏汙納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