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之旅】釣源古村 從瀕危到重生 文/記者劉江、李興文、余賢紅 |2025.05.17 語音朗讀 7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釣源古村綠意盎然,古韻悠長。圖/新華社釣源古村的歐陽氏祠。圖/新華社釣源古村春意盎然。圖/新華社古村裡的打鐵花非遺表演。圖/新華社航拍釣源古村。圖/新華社 文/記者劉江、李興文、余賢紅 今年「五一」期間,一條短影片被網民頻頻轉發:夜幕降臨,一座古老的村莊流光溢彩。沿著波光粼粼的水塘,數十公尺長的餐桌一字排開,景泰藍銅爐熱氣氤氳。這場大型火鍋宴開席的同時,池塘中央的平台上演青春民謠,天空中煙花絢麗綻放……這是位於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區興橋鎮的釣源古村。這座擁有上千年歷史的古村始建於唐末,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歐陽修的後裔和同宗聚集地,曾走出過九位進士、三十二位舉人,被譽為一部濃縮的古廬陵文化史。僅僅幾年前,釣源還深陷困境——由於人口流失、房屋破敗,這座千年古村幾乎瀕臨消失。如今,它是不少旅遊博主口中「驚豔的寶藏古村落」,被大陸多個高端論壇、大型活動選為舉辦地。古村振興的「煥新方法論」,也被收錄進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哈佛大學等機構的案例庫。20多年歷經風雨沉浮追溯釣源蝶變的故事,需要把視線拉長至二十多年前。它經歷了中國鄉村在城鎮化浪潮下最具典型性的「空心化」危機,遭遇了古村保護常見的波折:單純依靠政府財政撥款的「輸血式」維護難以為繼、「凍結式」保護未能挽救人去樓空的衰敗、不成功的商業開發在短暫熱鬧後留下「一地雞毛」……雖然保護力度逐年加大,但大陸每年仍有不少自然村在消失,其中不乏具有重要文化價值的古村落。釣源是如何擺脫困境的?它的失落、迷茫與重生能給大量亟待保護的古村落帶來哪些啓示?吉安古稱廬陵,釣源古村因歷史上交通便利、物阜民豐,鼎盛時被稱為廬陵「小南京」。從高處俯瞰,古村規畫根據地勢高低順勢而為,以八卦布局,疏密有致、移步換景。村內有一百五十棟明清贛派建築,道路整潔、流水清澈,青磚黛瓦被二萬六千餘棵古樟樹環繞。「以前村裡的垃圾隨便亂扔,有的就丟在池塘邊,水也被汙染了。路都是泥巴路,房子都是瓦房,很多人搬入新房子後,有些老房子就糟蹋嘍。」歐陽文忠祖祖輩輩都生長在釣源古村,對村裡的變化十分感慨,「現在老房子全都修繕過,路平平整整,池塘裡的水清得見底,還有魚嘞!」古村一度人煙稀少,如今人氣旺盛、生意興隆。歐陽翠霞今年二十四歲,從小就在村裡長大,她說:「古村開發改造後小店多起來,工作崗位增加了,我現在已經是釣源古村餐飲部的領班了。在村裡就能就業,不用外出打工,換作以前想都不敢想。」目前,釣源有茶館、咖啡店、香堂等五十餘種業態,一百五十多套民宿能夠容納三百人。二○二四年遊客量達五十九點一四萬人次,營收人民幣一千八百萬元。吉州區文廣旅局副局長袁玉瓊說,今年一季度,古村景區主營業務收入人民幣七百二十二萬元,同比增長百分之四十一點二。一條跌宕起伏的曲線早在二十多年前,當地政府就已開始進行古村保護,嚴格控制建設,村內沒有新建一處民房,村落形態由此得以完整保存。二○一○年獲評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二○一二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二○一五年獲評國家4A級景區……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量年輕人外出打工謀生,村民陸續遷出。至二○一九年,釣源僅剩二十餘間房屋有人居住,且多為留守老人。古建築被用作農具倉庫,牆體開裂、屋頂漏雨。在此情形下,釣源屢屢被警告撤銷4A級景區資質。興橋鎮便民服務中心主任劉芳說:「那幾年每到颳風下雨,房子漏水的情況經常發生,甚至出現倒塌。村民給我打電話說『政府要管吶』,要求給他們修繕。但因為很多房屋不是文物,沒有專用資金,我們很著急但也很無奈。」吉州區委書記尹冬苟回憶,二○二○年他勘查村口的祠堂,發現這座原本高大精美的建築已成危房,瀕臨倒塌,不時有瓦片、木頭從屋頂掉落。他拄著木棍小心翼翼進入院中,滿目雜草叢生、垃圾遍地,心情十分沉重。與多數傳統村落一樣,為避免大規模拆舊建新造成破壞,釣源當年採取的是「凍結式」保護模式,維護資金單純依靠政府撥款。雖然每年投入數百萬元,但陷入老房子「修了倒、倒了修」的低效循環。與此同時,隨著年輕人不斷外出打工謀生,村莊日益「空心化」,傳統技藝、民俗活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失傳,古村逐漸失去了記憶與活力。打造新型古村落不僅僅消費懷舊情緒當古村風貌得到修繕恢復、市場運營駛入良性軌道,如何避免一些地方鄉村文旅「速紅速衰」的通病,實現長久繁榮,是釣源下一步令人關注的議題。有專家認為,迎合遊客對新奇追求的「爆火」是非自然、刺激性的亢奮,熱鬧一陣後,隨著年輕人興趣點的轉移,剩下的只有一片狼藉。創新要「心中有根」。遺產回歸日常生活與此同時,對古村落的保護也必須保持開放、包容的創新思惟。復旦大學國土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杜曉帆教授認為:「變化是必然的,我們要警惕的是一些旅遊開發模式和消極的觀念,比如希望停止甚至是凍結遺產、村落和景觀變化,讓村民永遠生活在『過去』。」他說,最好的活態保護或活化利用,不僅僅是寄託一種懷舊情緒或將之轉化為商品進行消費,而是讓遺產回歸村民的日常生活實踐中,激發社區的文化創造力,塑造新時代的「傳統村落」。應以精細化政策和制度設計,引導農二代、農三代等參與文化遺產保護。「九五後」張娜原來在外打工,現在回鄉擔任古村運營策畫。農家樂主人歐陽曉斌三十多歲,這位歐陽氏的後人性情淳樸,燒得一手好菜。「之前在自家老房子裡開餐館,面積小不說,客人也不多。村裡改造後,現在有個三層小樓,最少可以擺下個五、六桌,還有包廂。火的時候一天能掙六千多元(人民幣)。」好食材好鄰居的村子釣源的「蝴蝶返鄉」計畫也令人矚目。其宗旨是形成「原住民 + 新村民」共治模式,定期舉辦研討交流會等學習活動,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鄉土人才。景區內大小商店、手工作坊均注重將創業青年、本土鄉賢、非遺傳人引流回村創業。元宵祭祖、舞龍表演、國際象棋賽事等活動賦予古村持續生命力,吸引專業人士和新農人聚集。釣源引發很多到訪者感慨:城市或許並非現代人的終極目的地,不斷更新的鄉村,除了作為情懷的載體,也有可能成為理想的多元生活選項。十里芳菲董事長張蓓說:「我做釣源項目,初意非常樸素。我是一個喜歡鄉村生活的城裡人,很想過歸田園居的生活,想生活在一個雞犬相聞、有好食材、有好鄰居的村子。我們這一群人把自己定義為釣源的新村民,願意與村民一起建設美好鄉村。」尹冬苟說:「我理想中的釣源,未來應該成為一個宜居宜業、多元豐富的新型古村落,讓老村民與新村民共同在這個『可以讓身體停下來等一等靈魂』的地方擁有美好生活。」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大陸產業發展】余江 百年匠人到智能眼鏡 下一篇文章 熱門新聞 01【草木堪為友】一樹紅艷的行道大使 南洋櫻花羊蹄甲2025.05.1102學習星雲大師 廣結善緣 布施歡喜2025.05.1103紐西蘭南島佛光山 四度獲評優良建築2025.05.1304金業管理新挑戰 職場Z世代渴望被重視2025.05.1105社論--脫中入美的經濟難關2025.05.1106星馬印汶閱讀研討會 500愛書人共讀《六祖壇經》2025.05.1307【修行在人間】放下自在2025.05.1108佛光山功德主 傳承人間佛教信仰2025.05.1209佛光會慶佛誕 百萬人浴佛響應蔬食2025.05.1310蚊吸熱血 燙口嗎?2025.05.1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陸產業發展】余江 百年匠人到智能眼鏡【大陸產業發展】二次元之都 愛是消費力【大陸產業發展】千年秦淮的燈彩經濟【考古的故事】陶寺的調查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