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稅戰開打一個多月,終於出現第一道緩和曙光;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貿易代表葛里爾和中國大陸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及世貿代表李成鋼,十日在瑞士舉行會談。儘管對於究竟是誰主動要求會談,雙方各說各話,全球兩大經濟體跨出談判的第一步,仍廣受矚目與期待。
中方原本立場強硬,擺出「要打、奉陪到底」的姿態,甚至堅持美方須先取消單邊加徵關稅後,才願意談判。但在內外情勢都有所轉變下,北京當局為避免經濟進一步惡化,這才放軟姿態,同意「應美方要求」進行接觸。
對外方面,川普政府向各國祭出關稅施壓,給予北京改善與歐盟關係的契機。此前,中國與歐盟因為新疆人權問題、電動汽車關稅等影響雙方關係,但近期中國與歐盟的關係明顯改善。中國外交部六日證實,中方和歐洲議會決定同步全面取消對相互交往的限制,並稱在當前情勢下,雙方都認為中歐加強對話合作十分重要。
今年是中歐建交五十周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日昨與歐洲理事會主席柯斯塔和歐盟執行委員會主席范德賴恩互致賀電。習近平在賀電中將矛頭暗指美國,強調要堅持多邊主義,捍衛公平正義,反對單邊霸凌,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從官方信息表明,中歐關係將全面回暖,讓北京應對美國有了一定底氣。
對內方面,中國大陸近年陷入經濟困境,中美關稅戰更讓中國經濟雪上加霜。根據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中國工廠活動已經陷入自二○二三年以來最嚴重萎縮,新的出口訂單降至自二○二二年十二月以來的最低點,並創下自當年四月上海封城以來的最大跌幅。
為了因應關稅戰衝擊,北京當局採取「放、禁兩手策略」,一方面由人行、金融監管總局、證監會宣布「一攬子金融政策」,同時「降準又降息」,針對房市、中小微企業和資本市場祭出穩增長措施。另一方面則是把諸多經濟數據蓋牌,以維護經濟形勢的正面表象。
中國近期已停止發布數百項原本對外公開的經濟數據,包括失業率、房地產、土地出讓收入以及資本市場資金流向等敏感領域。隨著官方統計資料的逐步限縮,國際投資人不得不依賴一些「替代指標」,例如貿易夥伴的出口數據、衛星夜間燈光亮度、銀行信貸流量等,來解讀大陸經濟的真實面貌。
至於中國做為僅次於日本的美國國債第二大債權國,為何不願打出「拋售美債」這張王牌?原因很簡單,中國如拋售這些資產將導致美國國債價格暴跌,衝擊美元地位,但也會使中國價值三點二兆美元的外匯儲備出現巨大損失,引發國內金融危機,並大大削弱其管理人民幣和扶持經濟的能力。
就在外部環境趨緩、內部經濟嚴峻的情勢下,加上川普公開承認他對中國關稅要求過於強硬,表示願意在某個時候降低對中國的關稅,北京解讀中美關稅談判時機漸成熟,終於促使雙方有了關稅戰後的第一次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