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宏信
一般在鼓勵別人,比如考場應試、運動競賽、工作疲累佛蘿倫絲·希望對方加把勁,或者替自己打氣勉勵時,都不忘說聲「加油」。這個詞彙有其典故,更有醒世的意義。
一說屬鄉野傳奇。
明朝宰相劉伯溫,一直想與三國時期的諸葛亮較量。某日,他率軍到了一處梅林,有一座疑似諸葛亮的墓地,遂命人將墓穴打開,發現棺旁有盞小油燈,火苗將熄。劉伯溫心想,即使諸葛亮料事如神,長明燈將滅也無能為力。
此時,風吹動燈下紙條,劉伯溫定睛一看,上面竟寫著「老劉加油」,讓他一驚!趕緊在棺前叩了三個響頭,並命人添油。從此,劉伯溫對諸葛亮心生敬重,更注意自身修為,終成一代名相,後人也以「加油」作為激勵之意。
另一說,源自清朝嘉慶年間舉人張瑛。
古代學子為求取功名,光宗耀祖,往往於寒夜閉門苦讀。唐代書法家顏真卿〈勸學〉詩云:「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成語「囊螢映雪」、「鑿壁引光」,描寫的正是這種情況。張瑛是苦讀出身,深知改變命運唯有靠教育,任官時增建興義府試院、重建珠泉書院,希望提高讀書風氣,扭轉窮苦人家的未來。
然而,古代點的是桐油燈,挑燈夜讀很費油,對家貧者是一大負擔。張瑛體恤窮苦書生的困境,任職安龍城期間,交代差役每天夜裡一人提燈籠、一人挑著桐油簍,沿著大街小巷巡走。
只要見到哪戶人家還亮著燈,同時傳出讀書聲,便敲門請苦讀的學子拿出油燈,從油簍中舀出桐油倒進燈盞裡,同時高喝:「府台大人給相公添油嘍!」添完桐油後,並獻上祝福:「府台大人祝相公讀書用功,獲取功名。」
張瑛為學子添加燈油的善舉長達十三年,不分晴雨,夜夜如此,當地因此學風鼎盛,培養出不少棟梁人才。其子張之洞亦深受父親影響,年少時便有夜讀的習慣,「嘗篝燈思索,每至夜分,必得其解乃已」,十六歲中解元,二十七歲中探花,成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誠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佛家也有個故事,說貧窮的孤女難陀以一盞油燈供養佛陀,她純淨無染的發心,蒙佛陀授記,將於未來成就佛果。佛經上說「施燈可得財富、健康與智慧」,何況是助人脫貧,求得功名。
以上幾個深具啟發性的故事,讓我們知道,「加油」如何成為最能鼓舞人心的用語,如隨喜讚歎,見人行善或離苦得樂而心生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