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適度消費 有利總體經濟

 |2008.07.22
1549觀看次
字級

由於美國次貸危機一直沒有解決,加上能源、原物料價格大漲,世界各國都遭遇物價飆漲、失業率升高、經濟成長遲緩的「停滯性膨脹」問題,各國政府也提出種種對策,卻都無法提振消費者信心;反而因為消費者購買力降低,造成廠商收入減少,失業率上升,金融機構緊縮信用,加深人們對經濟不景氣的疑慮,全球經濟陷入消費減少與經濟不振的惡性循環之中。

台灣屬於開放型的海島經濟體系,自然不能自外於國際的影響,而馬蕭團隊背負民眾的高度期望,一上任先要收拾經濟不振的爛攤子,又要面對高物價的挑戰,一時要有具體政績確屬不易,遭致批評更是在所難免,但是首要之務,除了以「所得補助」協助遭受物價飆漲打擊最嚴重的低所得家庭度過難關之外,也應提倡「不浪費」的適度消費,以避免消費的過度緊縮造成經濟不振。

根據媒體的民調研究,多數民眾面對停滯性通貨膨脹的影響,第一個反應是縮減「娛樂」方面的開銷,其次是「縮衣節食」,再來則減少「行」的支出。諸如貨比三家,保持消費彈性,採用便宜的替代品,盡量不帶信用卡,減少娛樂消費,固定儲蓄,整理負債,減省利息負擔等,這些都是合理的反應。

但是,我們也應注意到,個體行為會累積成總體效應,不必要的節省,反而對總體經濟產生不利的影響。因為消費者如果過度的節衣縮食,減少到小店家或是中小企業的消費,結果可能使得店家關門,造成失業,反而讓經濟更陷入低成長的惡性循環。

因此,工作安定、收入穩定的軍公教家庭,對於屬於「必需」、「基本生活」的消費,只要「不浪費」,應考慮多在一般店家消費,如此小店家可以維持一定的收入,避免走上關門一途,維持消費的一定成長,經濟才有脫困的可能。同理,店家與其歇業,造成老闆賠錢,員工失業,還不如適度減薪,共同度過難關,等待經濟復甦的機會,趁勢而起。

我們建議廣大消費者,基於利己利人的考量,在消費型態上可以考慮從事「綠色消費」、「減少浪費和廢棄物」,除了減少能源的消耗,不要購買一次性和拋棄式的產品,少用無法再生的礦物資源、用原料的材料較少的產品、以不破壞生態環境為原則,多做生態、環保的活動,留些資源給後代子孫之外,可以將不可省的消費支出用在幫助具有就業效果的消費上。例如,減少出國,多留在國內旅遊;政府減少購買軍備,多做國內的採購;少做凱子外交,多注意內政。如有可能,行有餘力者不妨捐贈給低所得者,助其度過難關,這些都是利己利人,更利總體經濟的正確作為。

另一方面,民眾也應認清環境因素的影響,多給予政府一些鼓勵,畢竟馬蕭團隊一上台就要收拾爛攤子,又面臨種種國際因素的經濟壓力,雖然不擅於宣傳,但至少不搞正名、制憲、入聯等政治虛耗,在開放陸客來台觀光方面,投資鬆綁等都有積極的作為。民眾應該對台灣的經濟基本面深具信心,從而以具體行動幫助經濟發展,才能讓台灣經濟及早脫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