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福松
小娟和小莉同時考進單位,都是名校畢業,能力很好,被視為「明日之星」。但或許二人存有「瑜亮情結」,常在工作上暗自較勁。
一轉眼,二人都升格當媽媽了,但拚勁不減當年,三不五時,比看誰買的衣服漂亮、出國次數多,甚至比老公做菜……無所不較量,辦公室同仁只當小女孩鬧著玩,並不在意。
巧合的是,二人的兒子也念同所小學,又同班,第一次考試後,就有好促狹的同事故意問小莉:「你兒子這次考試如何?」小莉低調又不失張揚地說:「還好啦!看他沒怎麼念,竟輕鬆地考了九十八分。」同事聽了,誇她很會教小孩。小娟聽了暗自冷笑,有好事者轉頭問她:「那妳兒子呢?」小娟瞄了小莉一眼說:「都叫他不要太用功,給自己壓力,哪知他不小心就考了個一百分。」小莉聽了,頓時像消風的皮球,臉都垮了,大夥兒則是笑翻天。
多數家長都會把孩子在學校的考試成績,當作驗收學習成效的指標,分數高,代表有認真學習;分數低,就代表不夠用功。忽略考試成績只是階段性的學習成果驗收,並無法反映學生真正的學習成效。
孩子的學習成效受很多因素的影響,除孩子本身的資質、學習力、領悟力外,也包括生理狀況、心理素質、家長關心程度,所以,並無法完全做到客觀公平。分數差,不代表孩子不聰明或不用功,很可能是對該學科沒興趣,或是粗心大意寫錯了。
當然家長的憂心,也非杞人憂天,畢竟升學考、入學考,乃至將來的就業考試,分數仍是唯一錄取與否的標準,家長會「錙銖必較」,也是天下父母心。只是和孩子的身心健康、品格、生活常規比較起來,分數真的重要嗎?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殷切期待,無可厚非,但這樣的期待,究竟是為孩子好?或只是滿足家長年少時無法達成的願望?
人生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比賽,需要的是體力、毅力、耐力和堅持,培養孩子可長可久的「續航力」,應比階段性評量的考試成績更重要吧!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別人無法取代的特質和優勢,實無須攀比。聰明的父母應多陪伴和鼓勵孩子,在形塑正確價值觀、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基礎上,激發孩子學習動機、鼓勵探索多元興趣、保持快樂學習心情,特別是教會孩子思考、學習新知識的能力,遠比考試拿高分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