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蕭福松
美國威斯康辛州一所中學裡,一個華人小孩和他的美國同學周末相約爬山。他們爬的山因為風化關係常有坍塌,很不幸的,在他們下山時遇到了坍塌,分別被困在巨大岩石與碎石地兩邊,美國孩子還被落石砸傷骨折。
天色漸昏暗,美國孩子意識到入夜後,寒冷和饑餓會讓他們暈厥,甚至失去性命,無論如何一定要儘快逃出去。他嘗試攀爬,但骨折的劇痛,讓他數度跌下來,好不容易爬上了岩石,可是離地面仍有兩、三百公尺高,因腿傷,勢必無法支撐他平穩落地,他索性閉上眼睛,讓自己滾下去,然後艱辛地爬回小鎮求救。
大人們很快把他送到醫院救治,回頭又去找那個華人小孩,當他們找到他時,他已奄奄一息,如果再晚一點,很可能就喪失性命。
事後,華人小孩的爸爸檢討此事,不知為何美國小孩會主動向外求援,而他的小孩則被動等待救援?是什麼不同的「促動」因素,讓這兩個孩子有不同的抉擇。他發現,關鍵就出在「教養習慣」。
美國小孩從小出去吃飯都採AA制,這讓他們養成一種觀念,就是無論遇到任何事情,都要自己「獨力」去面對解決。而華人小孩從小就受父母的呵護,習慣遇到問題就找爸媽來處理,無形中喪失獨立性也缺乏責任感。AA制吃飯是小事,卻培養孩子「獨立意識」,讓他們學會負責任、自己解決問題。
現在很多年輕人,創業找爸媽金援,欠債、背負卡債也找爸媽善後,都覺得理所當然。對父母來說,小孩遇到難題或創業需要資金,父母伸援手也是天經地義,只是有無想過,「無條件」的幫助,究竟是愛他還是害他?美國小孩想要零用錢,就得除草做家事、送報送牛奶,為的是讓孩子知道「想有所得,必先付出。」一切必須靠自己努力,因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父母疼愛孩子出於天性,擔心他挨餓受凍、身高不如人、學習跟不上,費盡心思給他吃好穿好、進補、找補習班。講好聽一點,是希望他不要輸在起跑點上,卻忽略了這麼做反而剝奪了孩子鍛鍊成長、嘗試錯誤、承擔負責的學習機會。
「溫室裡的花朵」和「勁風中的小草」,最大差別是小草能忍受日晒雨淋,處逆風仍能昂揚不倒,而溫室裡的花朵卻禁不起狂風驟雨的摧殘。
成長中的孩子,外表發育看得到,但心智成長卻看不到,特別是價值觀、意志力、毅力、獨立性和挫折忍受度等。如果在孩子小的時候,沒能在觀念和行為上,教導孩子自己動手做,學習處理問題的能力,等孩子養成被動、消極、懶散習慣,再要求改進就來不及了。必須讓孩子知道,父母不可能照顧他一輩子,而旁人只能從旁協助,真正面對問題、能負責的就只有自己。
暑假期間,看到不少家長帶著小孩騎單車環島,小朋友賣力踩踏亦步亦趨。很佩服家長的勇氣,放手讓孩子嘗試冒險,在逆境中學習堅強,學習面對問題,也學習承擔和負責,畢竟人生是他自己的,沒有人有義務替他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