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王正方
文/王正方
爸爸在大饑荒那幾年出世,缺糧的情況十分嚴重,靠著幾升雜糧、穀糠才勉強撐了過來,爺爺給他起的名字是:壽康;因「糠」而延壽,能夠活下來就靠著那些「糠」!
小時候兄弟倆曾經問爸爸:「我們王家是從哪兒來的?」
父親說:「天下所有姓王的都來自山西。明代某年,山西鬧大饑荒,王氏族長召開大會,在太原某處一棵大榕樹下告知眾鄉親:現有的糧食不夠大家度過嚴冬,鼓勵年輕人離開山西老家,去外地謀生。有位名叫王士能的,率領許多人在山東滋陽縣安家落戶;幾個世代之後,山東也發生大饑荒,他們再前往河北武邑縣,定居在青塚村直到現在。王公士能是我們能夠追溯到最早的祖先。」
「這位王公士能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哥哥問。
「大概就是個莊稼人吧!」
父親的回答令我們兄弟有幾分失望。
爺爺王通泉,他們有兄弟三人,手足之間的感情十分深厚,爺爺排行第二。大爺爺讀過私塾,是位謙和、公正、最會拿主意的長兄;三爺爺身強體壯吃苦耐勞,兄長一聲令下,他立即快手快腳的把事兒辦好;爺爺精明強幹,富生意頭腦。大饑荒的那幾年,哥兒三個商量好,派機警果斷的二弟跑單幫「闖關東」。當時河北山東連年鬧災荒、嚴重歉收,佃農們守著幾十畝租來的耕地,交不出田租、一家人吃不飽肚子,走投無路。年輕力壯的爺爺,最富冒險精神,連年單身「闖關東」。
早年滿清王朝不開放東北三省,去關東得用「闖」的,就是非法出入山海關,攜帶私貨。東北資源豐富,帶回幾件珍貴的皮貨在北京出手,就能獲得不錯的利潤。長年下來,爺爺闖關東多次,累積了足夠的錢,先在河北農村老家買了不少土地,又在北京天津各開了一所皮貨莊;天津鍋店街的永信成是門市部,北京東大市的店舖做營業批發,生意規模不小,為王家奠下了家業。
這些都是大爺爺當年精心策畫出來的。兄弟仨合力創出王府的殷實家業,他們早說好了,老王家人以後就在一起過,永遠不分家。
爸爸在大饑荒那幾年出世,缺糧的情況十分嚴重,靠著幾升雜糧、穀糠才勉強撐了過來,爺爺給他起的名字是:壽康;因「糠」而延壽,能夠活下來就靠著那些「糠」!次年爺爺又得一子,小名叫「小多兒」,幾個月就夭折了。
爸爸從小就不擅於幹田地裡的活,跟著大人下田拔雜草,費盡吃奶的力氣,卻失手坐了個屁股蹲,草還是沒拔出來。但是他語言能力強,大爺爺教他認字算算數,一下子就認識好多個字,會寫會用;算幾個小賬那可是又快又準。某日大爺爺說:
「咱們就送小康子去上學吧!說不定他真是塊讀書的料。」
大爺爺的判斷正確,爸爸不但在縣城小學的成績屢破紀錄,還考上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接著保送就讀於國立北京師範大學國文系,他是武邑縣城的第一位大學畢業生。
記得小時候爸爸用一隻大破磄瓷杯子漱口,杯子四周經過磕磕碰碰處處有剝落的地方,杯子裡面呈黑褐色,怎麼涮也涮不乾淨,不怎麼雅觀。他捨不得丟掉這杯子,說這個紀念品意義極其重大,是他大伯伯當年泡鴉片膏子用的小缸子。父親經常感歎,若不是大伯伯送他去念書,現在他就是個河北農村混得不怎麼樣的莊稼漢。
王府在北京前門外東大市開設的皮貨莊名:「永信成」,幼年時我們常常去「櫃上」玩耍,北方話稱商店店面為櫃上。那時候是我三叔經營「永信成」皮貨莊,進了正門大廳裡有一條深色長一丈多,高足有六七尺的大木櫃台,店員坐在櫃台後面,居高臨下的與顧客說話,小孩站在櫃子下面,必須仰起頭來朝上看,就像一間大當舖的安排。這種大木櫃子有鎮店的意思在,北方話稱商店老闆為「掌櫃的」。
爸爸說我們爺爺的性格豪放,最愛打抱不平,很得到鄉親們的尊重。老家的鄰舍有了什麼糾紛,都會來找爺爺主持公道,他聽了兩方的說法,當場做幾句公平合理的評論,大家口服心服,爭端隨之化解。
東大市櫃上的老走廊,放著一隻兩個人抱不過來粗大的舊水缸,水缸有一段老故事。民國七年辮子軍老帥張勳揮軍進北京,又將退位皇帝溥儀推上金鑾殿,演了一場復辟鬧劇。張勳的部隊曾短時期占領北京城,全城戒嚴,槍聲此起彼落,爸爸陪著爺爺在櫃上不出門。爺爺坐在走廊喝茶,抽了兩袋子旱菸,實在悶得發慌,便大發議論痛罵起張勳那批人來:
「那個腦袋裝滿了鋼筋水泥的滿清遺老張勳,真叫可惡透頂,民國已經建立好幾年,他還要回到老黃曆去過日子!袁世凱、段祺瑞都不是玩意兒,咱們河北老鄉馮國璋更是個窩囊廢,就會穿起馬靴碰腳後跟子來個立正敬禮,一群王八羔子專幹亡國滅種的事兒!」
罵聲愈來愈大。爸爸很怕門外頭有人聽見,趕忙把大門關上。爺爺的火氣更大了,說:
「關上門幹啥?俺說的有哪一句不對啦?」
爺爺反而將大門敞開,就站在門口繼續大聲發表譴責北洋軍閥的激情演說。
忽然聽見街口那邊槍聲不斷,有一顆子彈越過爺爺的頭頂射進門內,落在大水缸裡,火熱的子彈頭在水中迅速降低溫度,發出吱吱的聲音。爸爸衝過去把爺爺拖進門來,緊緊栓上了大門。
有一年爸爸指著那隻舊水缸給我們看,說:
「你看多懸哪!那顆子彈剛好從一個角度射進來,掉進大水缸裡,沒傷著人,缸也沒事,太懸了。」
爸爸在北師大念書的時候,爺爺中風去世。我們這一輩兒孫,只有大姐見過爺爺。古代的中國北方地區,攝影很罕見,他老人家連一張照片也沒有留下來。然而我很相信基因遺傳之說;爺爺公正無私,不平則鳴,據理力爭,無懼強權,都一一傳給了後裔,深深地影響了我們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