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商的療癒,與其說是「安慰」,更像是一場帶著挑戰的對話。圖/123RF
文/王家齊( 大心診所資深心理師 )
你有沒有試過和ChatGPT聊心事?最近,許多人問我:「AI會不會取代心理諮商?」畢竟,ChatGPT一個月才六百六十元,而心理諮商一次動輒兩千元以上,這筆帳算起來,難道不會太貴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弄清楚心理諮商究竟在做什麼。我認為,一段好的諮商有三個核心功能:
1. 提供情緒價值
2. 辨認關係模式
3. 調節身心反應
AI最擅長的就是第一點。它就像你深夜失眠時,隨call隨到的好朋友。有些心事,連最親密的朋友都不好意思說,對著AI,卻毫無壓力。
這種陪伴很療癒,但也有隱憂。過度療癒,可能剝奪你成長的機會。AI給的「情緒價值」,是為你量身打造的——你想要溫柔女友風還是毒舌大叔風,它都能配合。這種「客製化療癒」,是很舒服。但當AI總是完美地滿足你的需求,是否也無形中剝奪了你從挫折中成長的機會?
心理諮商的療癒,與其說是「安慰」,更像是一場帶著挑戰的對話。心理師也不會只是一味地迎合你,而是適時挑戰你的思惟,讓你看見自己的盲點。
此外,你和心理師的關係也不是完美的——每周一次,談完後還得再等六天。這段等待,是你內化諮商所學,並回到現實世界自我檢驗的時間。
你可能會想:「心理諮商這麼不方便,不就是低配版的ChatGPT?」但別忘了,不完美才是現實的本質。
心理學有個說法叫「恰到好處的挫折」。我們都得學習面對不完美的父母、不公平的老師,也得接受朋友和伴侶不可能隨時以我們為中心。這也是為什麼,一段好的心理諮商不只是提供情緒價值,還要幫助你辨認關係模式。
心理師不只是傾聽,而是陪你經歷人際互動的完整歷程——從犯錯、愧疚、崩潰,到修復與和解,讓你從中學習如何調整自己的人際慣性。
人際關係,需要兩個「人」的參與。AI雖然能提供建議,但它不會對你失望、生氣或感到困惑,你也無法在AI身上學到如何修復一段關係。這些,都要透過真實的人際互動才能學會。
身體,才是療癒的關鍵
心理諮商的第三個功能,是調節身心反應。
研究發現,創傷會讓身體記住恐懼,導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過激反應。當來談者的情緒陷入恐慌,心理師會用自己的語調、肢體語言,甚至呼吸節奏來協助對方,慢慢穩定下來。這是一種「身體對身體」的互動。AI能做到嗎?
有個網路笑話說:「我們發明AI,本來是為了讓它幫我們洗碗、掃地、摺衣服,好讓人類可以去寫作、畫畫……結果現在,AI會寫作、會畫畫,最後還是我們自己洗碗、掃地、摺衣服。」
這句話點出AI的本質:它很聰明,但它沒有身體,也沒有真正的「情緒調節」功能。
不是取代,而是互補
AI不會取代心理諮商,但它可以成為很棒的輔助工具。當你做完一次心理諮商,在接下來的六天裡,AI可以幫助你:
1.回顧上次諮商的學習
2.梳理還沒想懂的問題
3.釐清下次想討論的主題
如此一來,AI成為你在諮商之外的學伴,心理師則是陪伴你走上成長之旅的嚮導。
真正的成長,不是找到一個永遠不會讓你失望的對象,而是學會在不完美的世界裡,依然能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