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心裡事 AI 能取代心理諮商嗎?

文/王家齊( 大心診所資深心理師 )  |2025.04.12
729觀看次
字級
心理諮商的療癒,與其說是「安慰」,更像是一場帶著挑戰的對話。圖/123RF

文/王家齊( 大心診所資深心理師 )

你有沒有試過和ChatGPT聊心事?最近,許多人問我:「AI會不會取代心理諮商?」畢竟,ChatGPT一個月才六百六十元,而心理諮商一次動輒兩千元以上,這筆帳算起來,難道不會太貴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弄清楚心理諮商究竟在做什麼。我認為,一段好的諮商有三個核心功能:

1. 提供情緒價值

2. 辨認關係模式

3. 調節身心反應

AI最擅長的就是第一點。它就像你深夜失眠時,隨call隨到的好朋友。有些心事,連最親密的朋友都不好意思說,對著AI,卻毫無壓力。

這種陪伴很療癒,但也有隱憂。過度療癒,可能剝奪你成長的機會。AI給的「情緒價值」,是為你量身打造的——你想要溫柔女友風還是毒舌大叔風,它都能配合。這種「客製化療癒」,是很舒服。但當AI總是完美地滿足你的需求,是否也無形中剝奪了你從挫折中成長的機會?

心理諮商的療癒,與其說是「安慰」,更像是一場帶著挑戰的對話。心理師也不會只是一味地迎合你,而是適時挑戰你的思惟,讓你看見自己的盲點。

此外,你和心理師的關係也不是完美的——每周一次,談完後還得再等六天。這段等待,是你內化諮商所學,並回到現實世界自我檢驗的時間。

你可能會想:「心理諮商這麼不方便,不就是低配版的ChatGPT?」但別忘了,不完美才是現實的本質。

心理學有個說法叫「恰到好處的挫折」。我們都得學習面對不完美的父母、不公平的老師,也得接受朋友和伴侶不可能隨時以我們為中心。這也是為什麼,一段好的心理諮商不只是提供情緒價值,還要幫助你辨認關係模式。

心理師不只是傾聽,而是陪你經歷人際互動的完整歷程——從犯錯、愧疚、崩潰,到修復與和解,讓你從中學習如何調整自己的人際慣性。

人際關係,需要兩個「人」的參與。AI雖然能提供建議,但它不會對你失望、生氣或感到困惑,你也無法在AI身上學到如何修復一段關係。這些,都要透過真實的人際互動才能學會。

身體,才是療癒的關鍵

心理諮商的第三個功能,是調節身心反應。

研究發現,創傷會讓身體記住恐懼,導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過激反應。當來談者的情緒陷入恐慌,心理師會用自己的語調、肢體語言,甚至呼吸節奏來協助對方,慢慢穩定下來。這是一種「身體對身體」的互動。AI能做到嗎?

有個網路笑話說:「我們發明AI,本來是為了讓它幫我們洗碗、掃地、摺衣服,好讓人類可以去寫作、畫畫……結果現在,AI會寫作、會畫畫,最後還是我們自己洗碗、掃地、摺衣服。」

這句話點出AI的本質:它很聰明,但它沒有身體,也沒有真正的「情緒調節」功能。

不是取代,而是互補

AI不會取代心理諮商,但它可以成為很棒的輔助工具。當你做完一次心理諮商,在接下來的六天裡,AI可以幫助你:

1.回顧上次諮商的學習

2.梳理還沒想懂的問題

3.釐清下次想討論的主題

如此一來,AI成為你在諮商之外的學伴,心理師則是陪伴你走上成長之旅的嚮導。

真正的成長,不是找到一個永遠不會讓你失望的對象,而是學會在不完美的世界裡,依然能好好生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