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茶茶
文/陳韋哲
從〈父子騎驢〉的故事來回顧魏徵與唐太宗的關係,在他們君臣相處的那段時間裡,朝廷中相信也是會有不少的異音。當唐太宗接受魏徵諫言時,可能會被認為是個沒有主見的國君;當他拒絕魏徵諫言的時候,可能又會被指謫是專權獨斷;就算是有時採納有時婉拒,也會被批評說是選擇性聽諫。似乎不管怎麼做,都會有人有意見。
因此,解決〈父子騎驢〉困境真正的關鍵,不是到底該聽誰的,或者究竟該怎麼做,而是在面對批評或輿論的當下,父子兩個人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如果今天兒子年紀還小,讓他繼續坐在驢上前進,有什麼不妥?如果今天父親年紀大了不良於行,整段旅程都讓他騎驢又有何不可呢?就算今天父子兩個人都體健康,難道就不能夠輪流騎驢休息嗎?
唐太宗之所以沒有被那些可能的異音所影響,是因為他始終清楚執政的目標是什麼,當魏徵的諫言對國家有利時,就虛心採用;而當魏徵的諫言並不符合政務實際運作情況時,就心存感激的說聲「謝謝指教」。始終掌握核心問題是唐太宗之所以成為明君的關鍵因素;而面對國君直言不諱,且不會因為國君的婉拒就變得不敢表達意見或獨自關起門來生悶氣,這樣的人格特質,或許才是魏徵之所以成為名相,以及他無法被取代的主要原因。
你會在意網路上那些和自己不同意見的網友評論嗎?你會因為陌生人的批評而讓自己陷入情緒的低潮嗎?也許唐太宗和魏徵的故事,可以讓你避免陷入類似〈父子騎驢〉的困境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