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郭明彰
你有沒有注意過,有時候媽媽買雞蛋回家會說:「今天雞蛋好便宜喔!」但過幾個月又會說:「雞蛋怎麼變得這麼貴了?」這不是媽媽的錯覺,而是一個有趣的經濟現象。
雞蛋數量 因素不少
雞蛋的價格就像一個會呼吸的生物,會隨著很多不同的因素上上下下。想像一下,如果全國的母雞突然變得超級勤勞,每天多生一顆蛋,超市裡的雞蛋就會堆成小山。這時候,賣家為了不讓雞蛋壞掉,就會降價促銷:「買十送二!」「雞蛋特價中!」
但如果母雞們突然不太想生蛋,數量變少,想吃蛋的人卻還是那麼多,雞蛋的價格就會往上飆。這就是經濟學常說的「供需法則」。就像是一個看不見的天平:一邊是雞蛋的數量,另一邊是想吃雞蛋的人,兩邊的重量不同,價格就會變化。
天氣也是影響雞蛋價格的重要因素。夏天炎熱的時候,雞隻們就像我們在悶熱的教室裡一樣提不起勁。牠們生蛋的效率會變低,所以夏天的雞蛋通常會比較貴。相比之下,春季與秋季氣候涼爽,光照時間剛剛好,雞隻們工作起來特別有精神,生蛋的數量就會增加,價格也會相對便宜。
養雞還要考慮飼料成本。雞要吃玉米與黃豆,這些食材的價格也會影響雞蛋成本。如果玉米與黃豆變貴,養雞場成本就會增加,雞蛋價格也會跟著調整。除了飼料成本外,還有在母親節、中秋節、農曆過年,這些節日期間,雞蛋的價格變化更加明顯。大家要做蛋糕、月餅、炸年糕,需要大量雞蛋。當大家都搶著買雞蛋的時候,價格就會往上漲。
調控供應 政府負責
有趣的是,政府有時還會調控雞蛋的供應。如果國內雞蛋太少,會從國外進口;如果太多,可能會賣到國外去。這就像是一個大大的經濟調節閥門。對於養雞戶來說,雞蛋價格高的時候會很開心,因為可以賺更多錢。但對於愛吃蛋的消費者來說,可能就會為此皺眉頭,因為同樣的錢買不到以前那麼多雞蛋。
所以下次當媽媽抱怨雞蛋價格的時候,你就可以侃侃而談雞蛋背後的供需問題囉!原來,即使是一顆小小的雞蛋,也藏著豐富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