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郭明彰
想像一下,曾經在天空中以數學規則舞動的無人機,如今竟然延伸至馬路上,變成了能夠自動駕駛的公車。這不僅僅是一個科技夢想,而是台灣已經在積極推動並實現的事實。
人工智慧 科技成真
事實上,早在2015年,工研院便開始對自駕公車技術進行研究,並在2018年成功通過相關法規,讓這項技術可以合法測試。從台北到桃園,再到高雄,各地都陸續出現了試跑中的自駕公車。這些公車裝備了先進的雷達與攝影機,並結合人工智慧(AI)與數學運算,能夠即時判斷路況、躲避障礙,甚至能夠準時停靠於站牌前,讓乘客上車時再也不用急忙追趕。
究竟是什麼讓這些公車能夠「自己思考」,在複雜的交通環境中穩定運行呢?首先,自駕公車利用各種感測器時刻測量與周遭物體的距離,猶如用畢氏定理精確計算出安全距離,避免因車距過近而發生意外。接著,公車會透過向量分析,觀察周遭車流的速度與方向,進而調整自身行進路線,以達到融入交通、保持秩序的效果。最終,系統會根據目的站牌,規畫出最佳路線,並在遇到行人、機車等突發狀況時,能即時改變方向,彷彿在擁擠的菜市場中靈活穿梭。
智慧創新 接軌未來
當然,任何新技術的應用都必然伴隨著挑戰。台灣的路況多變,尤其在繁忙時段,機車亂竄與行人闖紅燈等情況屢見不鮮,對自駕公車的即時反應與判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發團隊需要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不斷優化演算法與感測技術,讓公車在面對突發狀況時,仍能作出正確判斷。此外,如何與傳統交通工具無縫銜接,也是自駕公車推廣過程中必須解決的重要課題。
儘管挑戰重重,但看著街頭那些會「思考」的自駕公車緩緩駛過,我們不難感受到未來交通科技的無限可能。從數學公式到實際應用,這些科技背後所蘊含的智慧與創新,正悄悄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未來的日子裡,當你坐上這樣一輛公車,不再需要依賴司機的駕駛技巧,而是由精密的數學運算保駕護航,你會深刻體會到科技如何把夢想變成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