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文隆
歷史的多元觀點,使得歷史人物的面貌紛呈變化,愈是高位者,評價愈是分歧。
如我國行憲之後第一任總統蔣中正(字介石)就是一例,尊稱他為先總統蔣公,視其為民族救星、世界偉人者有之,蔑視他為威權屠夫、二二八元凶者亦有之。然若將他請出神壇、抽離魔相,還他一副「人」的面貌,當能得見他對母親至為孝順的一面。
蔣介石的父親蔣肇聰,是浙江奉化當地成功的鹽商,經營玉泰鹽店。母親王采玉,之前曾有過一段婚姻,因前夫亡故,一度至鄉里尼庵守寡;因堂兄王賢棣在玉泰鹽店當帳房,乃介紹給蔣肇聰做填房,生長子瑞元,也就是蔣介石。
蔣介石的童年可以九歲為界限,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九歲之前,他生活在一個尚稱富裕的家庭,生活安逸。父親對他管教十分嚴厲,母親是傳統中國的婦女,相夫教子;妹妹與聰慧的幼弟,以及對他「鍾愛異常」的祖父,使他感受到充分的呵護與照顧。
然而這樣幸福快樂的日子,在祖父與父親相繼在他八、九歲過世後,畫下了休止符。雖然父親臨終時的遺言,囑託同父異母的兄長蔣錫侯照顧年幼弟妹,但是兄長在他父親過世後一年即要求分家,加上十一歲時幼弟早殤,生活隨之變調。
分家時,雖有分撥家產給王采玉,但由於土豪劣紳之壓迫、貪官汙吏之剝削,孤兒寡婦之悲境陸續撲來。
蔣介石喪父未滿一年,有一回洪水浸屋三尺,此時家中僅有寡母王氏與年僅十歲的蔣中正二人,透水半日,無人到援。王氏悲嘆,如果蔣父仍在世,近鄰鋪中人早來協助,而蔣父亦會在家中處置一切,絕不至孤苦伶仃。蔣介石乃知社會之黑暗與不平,更恨世態之炎涼與人情之澆薄。
王采玉篤信佛教,含辛茹苦將孩子養大,蔣介石也深知其苦,故雖叛逆、衝動,卻從不敢忤逆母親。
一九○一年冬,蔣介石年方十四,與長他五歲的毛福梅結婚。毛福梅是纏足的舊式女子,樣貌平平,和蔣介石毫無感情基礎。他對這樣的傳統女子並無好感,但由於毛福梅對王采玉孝敬至極,深得蔣母疼愛,也不得不接受下來。
蔣介石報讀軍校,赴外就學,自稱:「中正課餘假歸,侍外王母與先妣於冬日愛堂中。中正讀,先妣織,外王母念佛,機聲、梵音與書句相唱和。」爾後渡日習武,常不在家。王采玉急著抱孫子,便在一九○九年間把蔣介石召回,要他在家待上一個月,蔣介石只能從命,待毛福梅懷有身孕才匆匆離開。
一九二一年年初,王采玉生了病,蔣介石恰因在外發展不順遂,回家中照顧母親;同年六月,蔣母辭世,蔣介石在家守靈,並決定此後無論陰曆、陽曆,凡母親忌辰之日,不食葷、不動氣、不馭色,以為終身自懲自戒,冀減不孝之罪於萬一。
雖說蔣介石後來改信基督教,不過致祭母親的儀節卻從未更易,只要時空環境允許,也都會在清明、忌辰回鄉掃墓。一九四九年離開大陸前,蔣介石的最後一個行程也是致祭母親。
來台之後,蔣介石仍牽掛母親墳塋,曾密派情報人員返鄉拍照,確認其墳塚仍完好如初。惜文化大革命期間,蔣母之墓遭到破壞,蔣介石乃於一九七一年假日月潭旁修建一座慈恩塔,與總統行館涵碧樓隔湖相望,用以懷念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