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之旅】探尋古建築美學密碼 文/記者徐歐露 |2025.03.29 語音朗讀 72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應縣木塔建於公元1056年,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純木結構建築。圖/新華社遊客參觀故宮。圖/新華社北宋《營造法式》「圜方方圜圖」。圖/王南提供山西應縣木塔構圖比例分析。底圖來源/王卓男等測繪北京紫禁城太和殿構圖比例分析。圖/王南提供 文/記者徐歐露西方古典建築有著嚴格的對美的比例的追求,有著數千年營造史的中國呢?「經過幾代學人的持續研究,今天我們可以說,答案是肯定的。」王南說。二○二四年五月,王南的論文《天地圓方.塔像合一——應縣木塔建築空間、塑像群與壁畫之構圖比例及尺度探析》在《Religions》(一本A&HCI期刊)上發表,後者被稱為藝術與人文領域的SCI。「這是一項非常原創的研究課題。」一位專家評審意見寫道。論文的核心,是這位故宮博物院高級工程師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基於方圓作圖的構圖比例,特別是和是中國古人在城市規畫、建築群布局、建築設計中,廣為運用的重要比例。這是此項發現第一次系統地呈現在英文期刊上。新聲音回答的是一個老問題:西方古典建築有著嚴格的對美的比例的追求,被建築師、藝術家奉為圭臬的「黃金分割比」就是代表。但有著數千年營造史的中國呢?「經過幾代學人的持續研究,今天我們可以說,答案是肯定的。」王南說。追求「美的比例」中國古代建築,有對美的比例的追求嗎?看過無數古建,令王南印象極深的,是一座寺院不起眼的一隅。那是北京香山的碧雲寺。二○一二年他們前去測繪,中午時分,幾人繞到前院廊廡的轉角處休息。那裡遠離中心大殿,只是迴廊的轉角,同行的友人突然感嘆,「都到這兒了,一眼望去,照樣那麼美!」這句話王南記到現在。「中國古建築有很舊,甚至很破的,但幾乎沒有醜的。不用特別多的雕飾,哪怕是極普通的一間小房子,看上去也是美的。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那時,身為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講師,他正參與一套古建築叢書的撰寫,想著「怎麼也得畫些漂亮的古建築測繪圖放到書裡」,他拿起測繪工具。測到北京五塔寺的那天,正趕上霧霾,全站儀一直報錯,王南準備第二天再校核一遍。沒想到,兩天的總高數值竟然差了一公尺多。按校正後的數據計算,他發現,五塔寺金剛寶座塔的整體高寬比是七比五。這次陰差陽錯,讓王南第一次對「一座中國古代建築的整體高寬比是個完美的整數比」有了深刻的印象。但一切差點停在了這裡。橫在面前的是一個迴盪了幾十年的問題:中國古代建築,有對美的比例的追求嗎?西方人所獨有?一九八○年,在清華大學讀建築史的王貴祥跟隨老師、著名建築歷史學家莫宗江去福州測繪華林寺。畫測繪圖時,王貴祥注意到一組數——從剖面看,地面中心到兩側的橑檐方,和到脊槫上皮的距離是一樣的,這在之前的報告中沒寫過,他聯想到了半圓。緊接著他又發現,殿內內柱上的中平槫上皮高是內柱柱頂高的一點四一倍,他馬上想到了圓和方——正方形外接圓的直徑是正方形邊長的倍(約等於一點四一四)——這是不是刻意的?不久後,王貴祥跟隨莫宗江測繪了杭州閘口白塔。回到北京畫塔身外檐剖面圖時,莫宗江發現其檐高與柱高之間也存在一點四一倍的關係,他興奮地把王貴祥叫過去說,你是對的。很快,在研究了獨樂寺山門、南禪寺等二十多座唐宋木構建築之後,王貴祥發現,在檐高與柱高、通面闊與通進深、明間面闊與次間面闊等不同方面,都存在著構圖比例。他將這個比例和中國古人「天圓地方」的觀念聯繫了起來。「古人並不一定理解這個無理數,但從圓和方的關係中得到了對這個數理的認識,而且畫方畫圓很容易得到。」他認為,使用這個比例和追求美的視覺效果有關,可以使兩部分「既有了較明確的關係,又有了恰當的過渡,造成所謂『不即不離』的視覺效果」。可沒過多久,提醒就接踵而至。有人告訴他,「這個東西歐洲人研究了幾百年,你千萬別碰,碰這個東西是沒有結果的。」加之那時資料和數據很難獲得,研究不得不擱置。他在一篇論文的結尾寫道,「(這個比例)在唐、宋時期,不僅在單檐建築中,而且在樓閣或塔幢建築中也可能相當普遍地存在著……由唐、宋時代向前追溯至秦、漢,或向後下延至明、清,是否也可能發現類似或相關的比例處理規律,仍是一個未解之謎,有待學界同仁的繼續努力。」幾年後,正在攻讀博士的王南,看到了已是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的王貴祥的研究,第一反應是將信將疑——「總覺得這是屬於西方人的東西,好像中國人不該有這種基因。」即便自己測繪發現了五塔寺金剛寶座塔的比例,他還是心存疑慮。「被自己長期以來的偏見誤導了。因為金剛寶座塔是印度來的,我們就覺得,看來印度建築和西方建築一樣,也很重視比例。不太相信中國古代匠人會這樣幹事。」搜羅考古報告「天地之和比」無處不在所幸來自五塔寺的啓示太過深刻。抱著試試的想法,王南又測繪了幾處古建築,發現總輪廓尺寸竟然全都存在清晰的比例關係。這出乎了他的意料。等不及逐個測繪,他找來公開發表的測繪資料,一頭扎了進去。本來想做的其他題目通通捨掉,答應出版社的幾本書也擱置了,他覺得這是「頭等大事」。「即使證明不對也行,那就說明中國古代匠人確實沒有對經典比例的追求,這也是個重要的科學的結論。」沒想到,發現的構圖比例愈來愈多,還有大量難以取到整數的比例。研究快兩年時,他跟朋友做了一次內部研討,大家覺得案例不少,比例也不少——問題是,統領這些比例的規律究竟是什麼?那天晚上,王南徹底失眠了。輾轉反側間,他突然想起白天有位學者無意間提到圓規。「我之前一直通過畫矩形來研究比例,從沒往圓形想過。回頭重新思考王貴祥老師提出的比例,就是圓和方的關係。」第二天,他和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王軍談到自己的想法,兩人在咖啡館的紙巾上畫方圓草圖,愈畫愈覺得,「這很可能是那一系列比例的根本」。懸而未決的比例數字是正方形與其外接圓最基本的比例關係,古人簡化為整數比七比五或十比七,「方五斜七」的匠人口訣流傳至今。同時,以正方形相鄰兩角為圓心、邊長為半徑分別作圓,交點相連,能得到等邊三角形,包含這個等邊三角形的矩形,短邊與長邊之比為,同樣被古人以整數比六比七或七比八替代。這樣的矩形構圖,時任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王樹聲二○○九年在對隋唐長安城平面規畫的研究中已經發現。這一下,之前很多懸而未決的比例數字不「懸」了。王南決定,把積累的幾百個案例依照新思路重算一遍。結果,像「洪水一樣」湧了出來。比如故宮的三大殿,也存在構圖比例,又如國內最重要的唐代木構建築佛光寺東大殿,高寬比為一比二。更有意思的是,這個比值,恰好是世界現存最大的木構佛塔應縣木塔的寬高比——兩個國寶的構圖,正好轉了九十度。積極蒐集考古報告就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馮時的一項研究吸引了王南的注意。在距今五千多年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考古發掘出一組圜丘和方丘,馮時研究發現,祭天圜丘是以三重圓壇表示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的日行軌道,三個同心圓的直徑由內到外分別為十一公尺、十五點六公尺、二十二公尺,呈倍數關係。王南分析的最早案例是漢長安城,牛河梁遺址較之提前了三千多年,這讓他始料未及。「如飢似渴」地蒐集考古報告,他發現,從偃師二里頭,到岐山鳳雛西周禮制建築遺址,「一些早期看似不甚規整的建築遺址,都在運用這些比例」。眼看案例愈來愈多,可最後一槌還是遲遲難落。科學的論證需要實例和文獻二重證據,換句話說,推測得對不對,還需古人的「證詞」,後者卻一直未現。一籌莫展時,他「鬼使神差」地從書架上摸出一本北宋《營造法式》的圖版,隨手一翻,第一張圖赫然就是表現圓方相接與相切的「圓方方圓圖」(「圓」同「圜」)。梁思成所作的《〈營造法式〉注釋》王南讀過很多遍,並沒在正文中見過「圓方方圓圖」,後來才知道,為了給研究者以方便,梁思成將原書很多插圖重繪為現代工程圖紙,偏偏這最為重要的第一幅插圖,由於歷史原因未及重繪,原圖則被收進了附錄。「《營造法式》原書中,它是第一張圖,在『總論』部分,『總論』又是讀懂整個法式的核心。」王南說,「這樣看來,基於方圓作圖的構圖比例對於中國古建築的重要性就不言自明。」 前一篇文章 【大陸產業發展】人形機器人跑向量產元年 下一篇文章 【大陸產業發展】冠旭電子 在工廠裡栽出森林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巾幗不讓鬚眉——辜嚴倬雲燦爛的一生2025.04.2503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4【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5吃蔬果補膳食纖維 助腸道代謝防發炎2025.04.2506【城市浮光】新山也有春天2025.04.2507蝙蝠倒掛睡覺有祕密2025.04.2508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9【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10【第十七屆 台積電 青年書法暨篆刻大賞】篆隸楷組參獎2025.04.2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陸產業發展】千年秦淮的燈彩經濟【考古的故事】陶寺的調查研究報告【大陸產業發展】千年古城 變身玻璃器皿之都【大陸產業發展】冠旭電子 在工廠裡栽出森林 作者其他文章旅遊授拳 拉開文創產業鏈微文創大翻轉 太極興業 帶動當地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