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佳靜
我曾有一面書牆,它矗立在客廳的一面白牆前,是我家中最獨特的風景。書架是深沉而溫暖的可可色,每一塊木板都散發著淡淡的木頭香。這面書牆曾是我精神世界的堅固堡壘。
然而,時代的浪潮滾滾向前,AI 盛行時代,手機逐漸成為人們獲取資訊的主要工具。實體書似乎在這股潮流中漸漸失去了往日的光芒。但我始終堅信,書裡有著一種無法被替代的、遼夐的文字風景。所以,我依舊執著地藏書、買書。
前兩個月,卻不得不清空了。因為工作的變動離開台灣多年,原來的居家考慮出租,不得不割捨與放下。
面對這一千多本承載著我無數回憶的書,曾陷入兩難的困境。最後還是分三次清空,先將部分捐給圖書館,但圖書館收書有限類別;第二次,我通過社交平台聯繫到一些愛書之人,將部分書售出;第三次,將剩下的書用較低廉的價格與半捐贈的方式給了二手書店。
如今,那面書牆已成為回憶,我卻銘記它陪我走過無數的歲月。為了怕遺忘,這面書牆以不同角度成了一幀幀照片,也許怕漸漸遺忘了這些藏書。雖然我現在能這麼安慰自己,書中的內涵與智慧,已經烙印在我的靈魂深處。
我的書牆裡的書籍種類繁多,其中最多的便是文學書和保健書。在那面書牆前,我曾幻想李白、蘇東坡、莎士比亞、卡爾維諾、米蘭昆德拉這些來自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靈魂,曾在夜夢中開起了一場盛大的派對。保健書則是過去從事出版業主要編輯的書種,包含我購買與贈送的也幾百本。而中年以後,我愈發重視身體的保養,這些書籍為我提供了許多實用的知識。它們像是一位位無聲的醫生,守護著我的健康。
除了文學書和保健書,書牆裡還有藝術、佛學、歷史、哲學、美食、生態類的書籍,以及各類雜誌。藝術類書籍提升了我的審美水準;佛學類書籍帶給我心靈的寧靜和啟迪,讓我學會去掉我執;歷史類書籍像是一部部時光機,帶我穿越時空,了解過去的輝煌與苦難;美食類書籍激發了我對烹飪的熱愛;生態類書籍讓我關注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書,是靈魂的養分,也是獨特的音符,它們整齊地排列在書架上,像是交響樂團中各就其位的樂手。有的書籍是悠揚的小提琴曲,輕柔地撥動著心弦;有的則是低沉的大提琴,在寂靜的夜裡緩緩流淌;有些書是鋼琴的獨白,簡潔卻深邃;還有些書恰似婉轉清亮的長笛音,縈繞在腦海。這一面書牆也是一座花園。每一本書也都是花園裡的一朵花,各自吐露著馥郁的芬芳。那些書脊上的名字,有的閃熠著經典的光芒,有的蘊含著時代的印記,有的則是作者心血的結晶。
夜深人靜時,我偶會想起那面消逝的書牆,它像一座隱形的巴別塔,雖然倒塌,卻讓每一本書在不同的時空裡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語言。他們又像一串斷了線的念珠,雖然散落四方,卻讓每一顆珠子都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因緣。那些書本雖已隨緣流轉,卻在我心中種下了智慧的種子。它們的離去,正如花開花落,隨順因緣;它們的存在,又如明月映水,無住無縛。這面書牆的消逝,讓我體會到人生無常,也讓我明白,真正的珍藏不在於擁有,而在於心靈的享有與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