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迪力在廣州高空走鋼絲橫跨珠江,在高空鋼絲上金雞獨立向觀眾致意。圖/新華社
文/記者馬鍇、楊博毅
懸在高空的繩索,是阿迪力.吾休爾走了一輩子的路。
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以下簡稱「運動會」)上,「高空王子」阿迪力現身表演項目,在離地二十一公尺的繩索上奔跑、跳躍,甚至舞蹈,向人們展示著達瓦孜技藝。
「『王子』已經老了。」阿迪力笑著說,年過五旬的他近兩年已很少獻藝,但來到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就像回到了家裡,我是在給家人演出」。
阿迪力和他的父親,見證了全部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歷程,父親參加了第一屆,阿迪力則連續參加了後面的十一屆。
民間技藝高空走繩
「達瓦孜」意為「高空走繩」,是一項在新疆流傳已久的民間技藝。自一九五三年在天津舉行的「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及競賽大會」(即第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起,「達瓦孜」就被列入表演項目,當時的展演藝人正是阿迪力的父親吾休爾.木沙。
和一般的走鋼絲表演不同,達瓦孜藝人走繩時沒有保護措施。因風險太高,父親不讓阿迪力學藝。直到父親離世,為了將這門絕技傳承下去,他毅然拿起平衡桿、踏上繩索。
一九八二年,十一歲的阿迪力第一次參加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第二屆運動會)。除了「自己緊張得直發抖」,阿迪力印象最深的是為數不多的其他展演項目,如傣族的孔雀拳、彝族的阿細跳月等。
「那時候,人們接受信息的管道很少,如果沒有這樣的運動會,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人很難有機會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文化。」阿迪力說,他和達瓦孜也正是從那時出發,走進愈來愈多人的視野。
長江三峽、南嶽衡山、廣州「小蠻腰」……數十年裡,他五次打破和刷新高空走鋼絲金氏紀錄,阿迪力說:「只要雄鷹能飛過去的地方,我就能走過去。」
得益於政府保護和社會關注,達瓦孜在二○○六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實現了從民間技藝到國家級非遺的跨越。這也為阿迪力指引了新的前行方向︱︱培養更多年輕人加入傳承、保護、發展傳統技藝的隊伍中。
出發的地方永難忘
二○一三年,阿迪力在家鄉喀什地區英吉沙縣創辦達瓦孜藝術傳承中心,為孩子們提供安全的訓練場地和專業的技術指導。當地政府和山東省對口援疆指揮部也撥出資金,用於支持學校建設以及教學和孩子的日常開銷。
如今,這所學校的第一批學員已經出師,跟著阿迪力的腳步走過不少地方。「北京、上海、廣東、河南……」十八歲的古麗皮婭.吉力力在向記者細數自己去過的地方時,眼睛和嘴角滿是遮掩不住的笑意。
演出邀約日益增多、團隊成員日益增加,阿迪力要操心的事也愈來愈多。但不論多忙,他從沒有缺席過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走繩的人走得再遠,也不會忘了自己出發的地方。」他說。
連續參加十一屆運動會,阿迪力已從少年走到中年,陪在他身旁的是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新老朋友。
「我們因為體育運動相識,但感情早就進入生活裡了。」阿迪力說,「全國各地不管在哪裡,都會有朋友來看我,他們到新疆我也會熱情招待。」
「達瓦孜」並非獨自前行。從起源東北的珍珠球、到盛行西藏的押加、再到火遍西南的「搶花炮」,愈來愈多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借助運動會的平台走出家鄉、走向全國,成為更多人揮灑汗水、交往互動的運動媒介。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