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賽夏客
丁公與季布,楚漢之爭時同屬項羽身邊的大將,但在劉邦一統天下後,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前者有恩於劉邦,不但沒有論功行賞,還被斬首示眾;後者處處為難劉邦,非但免於殺身之禍,還被提拔重用。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先說彭城戰役,布衣出身的劉邦作戰實力差強人意,敗得慘不忍睹,敵軍大將丁公又在後面窮追不捨,只能一路把妻子、兒女踹下馬車,狀極狼狽。正當劉邦命懸一線時,他回頭向丁公喊話:「你我兩條好漢,難道要互相迫害嗎?」丁公於是放他一馬,帶兵折返。也因此關帝廟若抽到「高祖行軍遇丁公」的籤詩,即表示由凶轉吉的中上籤。
再說季布這個人,驍勇善戰,多次擊敗劉邦軍隊。因此劉邦對他恨之入骨,在項羽兵敗自刎後,立即下令懸賞千金搜捕季布,並且通告全國,若有幫助藏匿者,罪連三族!
起初,季布躲藏在濮陽周氏處,後因情況緊急自身難保,又以轉讓數十名勞工之名,將他偷渡至魯國大俠朱家處避風頭。朱家一眼認出季布,但沒說破,而是出門去找劉邦至交夏侯嬰。
賓主盡歡後,朱家詢問:「季布犯何罪?為何陛下孔急抓他?」
對曰:「季布多次幫項羽圍困陛下,使陛下征途一再受挫。」
朱家又問:「您覺得季布是何等人?」
對曰:「是賢能的人。」
朱家於是跟夏侯嬰分析,臣子自當對君主忠心耿耿,何錯之有?接著,再舉伍子胥鞭屍楚平王以報殺父兄之仇為例警示之!最後告以君王應有包容敵將的胸襟與氣度,才能四海歸心,成就統一大業。之後,不但藉夏侯嬰之口說服劉邦赦免了季布,並給予官職,讓他為漢朝效命。
反觀前來求官的丁公,劉邦面對昔日救命恩人,本該湧泉以報,怎會恩將仇報呢?
然而劉邦認為:「江湖講義氣,治國講是非。他放我一馬,只是為自己留後路,不過是個首鼠兩端的投機分子,其心可議,其行不足取。況且殺他一人,可使千萬人懼。」於是在軍營中將丁公斬首示眾,殺雞儆猴。
或許,正因為漢朝講究忠義之氣,即便後來外戚、宦官專權,也不敢稱王稱帝,就連三國的曹操亦受此影響,才延續了四百多年的歷史,也樹立了中國「君臣之道」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