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款款飛行】願平安無事

文/賴鈺婷 |2025.02.11
696觀看次
字級

文/賴鈺婷

初次聽聞校園事件受害學童家長的陳述,她說起自己丈夫,孫兒的阿公,如何自己翻書查找法條寫訴狀;她說自己兒子,孫兒的舅舅,如何到學校討公道,要求查看監視器,保全檔案。



常常想起去年夏天孩子生病住院,鄰床陪病照顧孫子的陳阿姨。

她很健談熱情,相當客氣和善。我們一進病房安頓下來,隔著半開的圍簾,她便探過頭來關心。「什麼病因住院呢?」她孫子咳嗽近月了,始終無法對症根治,住院治療,才驗出是黴漿菌感染。她問我答。我答一句,她說三句。短時間內,我們對彼此的背景都有基本的了解。

萍水相逢的病房室友,一般而言,不過是保持禮貌客氣、點點頭,簡單應答。陳阿姨則不。也許是陪病沉悶無聊,她像是與我一見如故,不時主動開啟話題,斷斷續續說了好多家內事。家族紛爭、早年創業艱辛、如何照顧夫家大伯小叔善終……,她說得激昂熱切,往事一串串順著話音滑落。我只是聽,不知該如何回應她掏心的傾訴。

說到孫兒情況,她幾次話音哽咽,壓低聲量靠近我的耳畔。像是不想讓孫兒聽見,滿腔苦水,卻又不吐不快。

「他在學校被霸凌,很可惡,那些人真的很可惡!」說到同學如何惡搞孫子,如何排擠欺侮他,在他的水瓶加入不明物……。國小高年級的學生,社會化的程度不一,已經無法用「還是小孩子,天真、無知、只是開玩笑」的眼光,一概而論。組織成小團體,布置圈套、耍弄心機,有太多說也說不清的日常事件發生在孫子身上。「他們那幫人」習以為常,孫子比較遲鈍,比較軟弱,有些事回家有提,有些暗自吞忍下來。霸凌事件爆發後,學校啟動調查,陳阿姨說,她這才知道孫子在學校遭遇了這麼多。

小團體的領導者是班上的精英分子。功課好、號召力強,各項比賽表現優異,不僅是老師喜歡的好學生,出身的家世背景也好。她孫兒成績普通,拙於應對表達,究竟是什麼原因會成為被針對的對象?她說怎麼想都想不透,小學生竟可以搞出這麼多糟蹋人的花樣?

初次聽聞校園事件受害學童家長的陳述,她說起自己丈夫,孫兒的阿公,如何自己翻書查找法條寫訴狀;她說自己兒子,孫兒的舅舅,如何到學校討公道,要求查看監視器,保全檔案。她說,帶頭搞小團體的女生,爸爸是家長會幹部,有權勢人脈。面對調查,班上同屬小團體的兩個女生坦承不諱,在家長陪同下道歉和解。帶頭的女生矢口否認霸凌情事,指控孫兒午休時常痴痴望著她,說要申訴提告校園性平事件。

不可思議,宛如戲劇情節。你告我霸凌,我告你性平。兩種現今校園內最為棘手、敏感,要依法通報處理的校安事件,先後成案。

陳阿姨說對方欺人太甚。一次,班上的情緒障礙生似要幫那女生出頭,莫名手持美工刀追著孫子跑,孫子嚇得躲在廁所哭,老師同學都可以為證。美工刀是那位女同學的,但她說自己不知情;持刀同學有在服藥,情緒容易激動,陳阿姨覺得他是被煽動利用了。「我孫子嚇死了。他打電話回家求救,說阿嬤我差一點就被刀揮到了!」

陳阿姨說得咬牙痛切,我也聽得驚駭不已。十二歲小學生的小團體,竟能這麼複雜深沉嗎?

我在高中教書多年,也曾處理過班級同儕的紛爭。十六七歲的孩子,雖然已經是成人的外貌體態,但心思大抵還是單純善良。群體中,總有家庭縱容造成驕慣任性、自私自利的人。也常見誰跟誰麻吉,打籃球、玩遊戲、追韓星、迷動漫……,各式各樣的小團體。誰跟誰一言不合,誰跟誰吵架斷交,有肢體衝突、言語較勁。也遇過以言語揶揄他人或特定對象,以此彰顯自我優越感。這些大大小小的狀況,所幸後續都有還算圓滿的處置,事件也就順利落幕了。

我慶幸教學生涯中,自己沒有遇過棘手案例,不論學生或任課老師的互動,氣氛融洽平順。陳阿姨悲切陳述的口吻,讓人聽了不捨,也心生懼怖。她的片段敘述,縱然是一面之詞,難以一概而論,掌握事件全貌,卻足以讓我憂心:如果我的孩子、我的學生遇到類似情況,身為家長、老師的我,該怎麼幫助他,又該怎麼辦呢?

我想起在校園中偶見、聽聞的事件。那些不友善的言行,蠻橫強勢的作風,大多伴隨著行為偏差、品行問題。陳阿姨認定霸凌情事的主導者,卻是成績好,各方面表現傑出的班級精英。這樣的孩子,倘若真是表裡不一的人格,那才是整個事件中,最教人害怕的地方。

我想起住院那幾日,陳阿姨一有機會空檔便挨在我身旁,滔滔不絕訴說。她說到紅了眼眶,說到眼角含淚。說到激昂處,感覺全身緊繃,委屈哽在喉間,一口氣嚥不下去,一口氣吐不出來。

我安慰她,跟她說,阿姨妳不要再回想了,大人不要再跟孩子提那些事了,不然孩子一直陷在陰影裡,也會走不出來。我勸她,孩子的心理狀態比較重要,過去的讓它過去,孩子才能回歸正常生活。

那是幾日以來,我聽她不斷提及訴訟波折的感觸。周旋於調查小組的成員,與校長、導師、地方民代、對方家長……,多次來來回回的爭議聲討,心情或忿恨或猜疑嗟嘆,整個家的生活秩序都被攪亂了。討公道的糾結,代價如此之大。訴訟曠日廢時,是長時間的精神凌遲。我縱然支持她據理力爭,為孩子曾受的欺凌,討回公道。卻也私心想勸她,不要再沉湎於回顧那些受害細節,那對自己的身心健康太傷了,尤其孫兒年紀還輕,不要讓他帶著對人的恨意成長。暑假過後,孫子將成為國一新生,要展開新的生活了。

我常常想起陳阿姨,想起那幾日聽她說起的各種片段。作為一個平凡的母親、學生們的老師,多希望孩子們的成長之路,都是光明快樂的。平安無事,身心健康,成為一個善良的人,那是人生中最要緊的事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