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愛談情】你真的愛孩子嗎?

文/王瑞琪 |2025.02.11
627觀看次
字級
圖/123RF

文/王瑞琪

孩子的第一個學校是家庭,唯有父母(或其他主要照顧者)持續穩定地提供情感的滋養,孩子才能在愛中擁有紮紮實實的安全感……



我有一位文友,在父母都不看好的情況下出國讀書,雖然唸完碩士回來,也找到了穩定的工作,卻始終鬱鬱不樂。有一回談到這段過程,文友略帶感觸地說:「我也不是多喜歡我的專業,但總覺得既然選了,就非要唸下來不可,讓爸爸媽媽知道我做得到。」我很不以為然:「那多辛苦啊!爸媽是最親的家人,你還需要向他們證明什麼?真的唸不下去,換個專業也可以啊!」

文友苦笑著說:「你不懂,在我們家,只有符合父母期望的孩子才是有價值的。我很早就知道,爸媽的愛是有條件的。」他的話衝擊了我。

又有一次,在網路上看到一個短片,三言兩語就把故事講得很清楚:一個讀寄宿學校的高中女兒,有次返校前跟媽媽撒嬌:「好久沒吃媽媽做的那道我最愛的菜了,好想吃喔!」媽媽滿口答應。下一周女兒返家,看到桌上擺的是別的菜,眼淚奪眶而出,扒了兩口飯,在衝進房間之前拋出了一句話:「你總是不把答應我的事當作一回事!」

這兩個例子有相似的地方嗎?一個是在父母不支持的情況下很勵志地完成了學業;一個是任性的青少年不懂得「體諒」媽媽而無理取鬧,兩者根本沒有可比性呀!呵呵,如果你也是這樣想,請聽我細細道來。

我那位文友,人生的前半段都在滿足父母的期望,完全沒有機會讓父母聽到自己的聲音(據他說,曾經鼓起勇氣講了父母也不聽)。而且,他很清楚,順著父母、拿到好成績就會被疼愛,反之就會被貶得一文不值!

那個女孩何嘗不知道她只要順著媽媽,乖乖地吃媽媽煮的任何菜就好,這樣的話母女間還是和樂融融的對吧?然而,這樣一次次地說話被父母「無視」,連媽媽自己親口答應的話都不算數,女兒能夠感受到母親的在乎和愛嗎?她會不會愈來愈沒有安全感,心裡總是擔憂著:以後爸媽還會不會有更多的「無視」呢?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第一個學校是家庭,唯有父母(或其他主要照顧者)持續穩定地提供情感的滋養,孩子才能在愛中擁有紮紮實實的安全感,不至於患得患失地想:「我表達自己的想法,頂撞了媽媽,她一定更不愛我了。」或是「父母愛的只是那個能讓他們更有面子,考前三名的我;假如功課變得愈來愈難,我做不到了怎麼辦?」

要分辨什麼是「鼓勵/激勵」,什麼是「威脅/情勒」其實非常容易。為人父母者只需要問自己:「孩子如果考得不太好,我會一樣愛他嗎?」若答案是肯定的,就做給孩子看吧。愛,不是靠說的,而是靠做的。聰明的你,相信應該不需要我再舉例。

在第二個例子裡,如果你沒有怒吼:「愛吃不吃隨便你!你知道我做一頓飯有多辛苦嗎?(這就是標準的情緒勒索啦!)」而是很誠懇地說:「對不起喔,是我忘記啦,下星期一定補給你。」你所傳達的就是無條件的愛。承認自己的錯誤,勇於向孩子道歉,我敢保證你的孩子一定更敬愛你!

大家都知道,養寵物才需要一板一眼地給牠們行為訓練;至於養孩子,儘管我們過去能從長輩那裡學到的實在不多,不過,依我看,就從「不要拚命控制孩子」,還有,繼續欣賞本專欄做起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