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琪琪
文/郭詠澧
當今世界上,先進國家都在積極尋找乾淨、安全且永續的替代能源,希望能有效地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替代能源除風
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等「綠色能源」外,還有發電潛力無限的「藍色能源」。
「藍色能源」指的就是「海洋能源」,海洋能源的優點是能量巨大、可再生、清潔高效、無汙染,也無占據陸地空間的問題,是一種深具潛力的再生能源。海洋能源又以不同型態的發電方式,分為海水溫差發電、波浪發電、潮汐發電、海流發電與鹽差發電5種。
5 種發電 各有特色
海洋能源的5種發電方式分別如下:
海水溫差發電
地球上有超過70%的面積是海洋,海洋熱容量比陸地來得高,太陽的輻射能有大部分被海水吸收儲存在海洋裡,因此海水比陸地能夠儲存更多的熱能。科學家作實驗發現,熱帶海洋表層的溫水與底層冷水溫差,在16℃以上就可發電,將海洋表層溫水引進真空鍋爐中,在壓力急速下降下,海水溫度縱使還未達到沸點,也可以形成蒸汽推動渦輪產生電力,然後再用海洋深層冷水冷卻蒸汽,如此重複循環創造溫差發電。
波浪發電
波浪是風吹過海水表面,形成週期性的上下左右起伏的運動。波浪發電的原理,是利用海水表面上下運動高低點間的位能差,及海水前後來回運動產生的衝擊力或浮力差的動能,來驅動發電機進行發電。海浪資源除了無規律及隨季節有大小變化外,是不會中斷停頓的,發電系統通常置於海岸線或近海區域,設備易安裝維修,不需深水繫泊,可節省海底傳輸的電纜等,皆為其優點。
潮汐發電
潮汐發電是利用漲潮與退潮之間的高低潮位能變化,或海潮流動能量來發電,跟水力發電的原理相似。潮汐發電主要有3種方法: 潮流發電,利用流水的動能推動渦輪機發電; 潮汐堰壩發電,利用高低潮位能不同來發電; 動態潮汐能發電,利用潮水在位能與動能轉換間的交互作用來發電。
海流發電
海流主要指海洋表面下速度與方向較為穩定的海水流動,以及由潮汐引起每半天或一天往返轉換方向的潮水流動。海流發電原理,是利用海水流動的動能,推動渦輪機來產生電力。海水流動的能量轉換效率相當高,科學家認為海洋能源深具潛能。
鹽差發電
在海水與河川交會地方有鹽分濃度差別現象,海水與淡水因各自所含鹽分濃度不同,產生化學電位差能。科學家在海水與淡水交會處,放置一層聚合物製成的「半滲透膜」,因為只有水分子才能通過半滲透膜。由於鹽分濃度不同,水分子經過膜移動到海水另一邊,直到膜兩側鹽分濃度相同才停止,因為化學電位差能會被轉換成水的位能,進而推動著機械產生電,形成鹽差發電。
波浪能源 優勢可期
在上述不同形式的海洋能源中,波浪能雖具不穩定無常態規律的特性,但經專家評估後,波浪發電竟為5種發電潛能最佳的選擇。近日新聞報導,中國大陸建造的「南鯤號」是一個巨大三角形裝置在海上移動的發電平台,採半潛式船體設計,大部分船身在水面下,可以360度接受各方向海浪的衝擊,以最大程度吸收利用波浪產生能量發電,備受矚目。
台灣已開始研究波浪能發電的可能。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線長,常年有季風,蘊藏波浪能源的潛力相當豐富。根據中央氣象署資料,澎湖西側海域、巴士海峽、台灣東北部及東部外海的波浪能流密度較高,達到15~20千瓦/公尺(kW/m),估計台灣波浪能源年蘊藏量約有1000萬千瓦,是除了太陽能與風能源外另一項替代能源的選擇。藍色能源在台灣的發展是指日可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