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縣秀彥
大家看過《地心引力》這部電影嗎?這是2013年上映,由珊卓.布拉克所主演的科幻電影。電影內容描繪著,俄羅斯在破壞自家的廢棄人造衛星時,發生連鎖反應,導致其他人造衛星也遭到破壞,在「凱斯勒現象」下,太空垃圾增長擴散,導致太空人難以返回地球。劇情雖經過誇張渲染,但太空垃圾的恐怖絕非只是虛構的故事。21世紀,是一個地球大氣層外頭(也就是外太空)總有人待著的時代。
衛星互撞 形成垃圾
國際太空站是由美國、俄羅斯、日本、加拿大、歐盟等國合作使用的設施,自1998年啟用,位於距地面400公里的上空,約每90分鐘繞行地球一圈。換句話說,從1998年以來,外太空一直都有人在。宇宙中的威脅不僅止於巨大閃焰與超級閃焰,對於在太空中度日的人而言,微小隕石與太空垃圾都是會奪取性命的危險物體。
另外,繞地球運行的人造衛星數量將近8000枚,就算扣除已經在地面上回收與墜入大氣層的部分,尚在軌道上的衛星,仍多達4400多枚。雖說這些人造衛星都掌控了正確的軌道,會避免在運作時互撞,但過去其實發生過人造衛星相撞,飛散出大量碎片的狀況。無論是載人飛行的載具或是無人的人造衛星,在執行任務過程中最害怕的,就是太空垃圾。
JAXA的「追蹤網路技術中心」負責發現並監測近地天體;而岡山縣井原市美星町的「美星太空警衛中心」,目標是及早發現有機會撞擊地球的小行星、彗星;另外同樣在岡山縣的「上齋原太空警衛中心」,則監視著另一種也會從天而降的危險物體:太空垃圾。近期平均每年都有數百個碎片類、數十個火箭機身,還有約10部運作完畢的人造衛星闖進大氣層。人造衛星再次進入大氣層時,幾乎都會燃燒殆盡,但假如機身的部件使用了抗燃材質,或者體積很大等,沒燒完的殘骸就可能會墜落到地面或海上,因此危險的可不只有太空人。地表上的任何一個人,都有些許可能會因掉落的太空垃圾而受害。
危險物體 靜待回收
太空垃圾是在地球大氣層外的太空中失去控制的人造物體。一般在發射人造衛星時,都會按照國際協議,極力減少人造衛星失控的情況,或使用在撞擊時容易分解的材料,抑或是在使用完畢後將燃料全數丟棄,以確保過一段時間後不會爆炸等等。此外,不斷發射衛星,等於使外太空的空間愈來愈狹窄,由於衛星之間可能相撞,因此不只是自己國家發射的人造衛星,還有必要充分掌握其他國家人造衛星的軌道;如果可能相撞,便要稍微移動人造衛星的軌道,努力降低互撞的機會,目前國際上尚未建立回收太空垃圾的技術。
文字內容節錄自《一定要知道的驚奇天文學:宇宙的末日在何時?》,快樂文化授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