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之旅】 詩在,長安就在

文/記者陳晨、孫正好、蔡馨逸、張博文  |2025.01.18
678觀看次
字級
崔凱在西安市樂遊原實地勘探。圖/受訪者提供
西安明城牆永寧門。圖/新華社
崔凱(左四)與師生在補繪北宋《長安圖》碑前進行研討。圖/受訪者提供
崔凱團隊繪製的唐長安城古今疊合圖。圖/受訪者提供
西安大唐芙蓉園。圖/新華社

文/記者陳晨、孫正好、蔡馨逸、張博文

坊,唐長安城人們居住生活的主體。「唐時,王公貴族、黎民百姓、販夫走卒,就在各個坊中經歷著各自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長安真正的精采也往往就在其中。」崔凱說。然而,儘管前人多有研究,但唐長安城的每一座坊,具體在今天西安城的什麼位置、發生過什麼歷史故事,「除了一些經過發掘確認並被保護的點位,多數都只能說個大概,難以被精確描述」。

由此,這位自稱「少喜究古,於路途見殘磚斷瓦輒好執而辨析之,發過往之遐思」的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八五後」青年教師,萌生了繪製精確細緻的唐長安城古今對照圖,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尋訪和考證的念頭。

二○一○年至今,他帶領團隊讀唐書、閱城志,實地踏勘一府一園、一宅一寺,十餘年間,考坊百餘,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將現代遙感技術與考古報告、文獻資料相結合,完成了唐長安一百零八坊之坊名釋義、坊中詩、古今址對照、坊中風物軼事等的考證,繪製出了精確細緻的唐長安城古今對照圖。

復原圖繪製反覆修改一千多次,閱讀文獻資料超過六千五百萬字……十四年來,崔凱和團隊成員醉心於這項被一些人視作「無用」的「苦差事」,並以此為樂。

「復原圖繪製過程中,為求整體及細節之位置精確,我們反覆勘定、對比修改一千餘次。」從事城市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的團隊成員、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王新文說,因為復原圖尺寸大,很多修改都是他們趴在地上完成的。圖上,坊的面積、道路寬窄、大明宮西宮牆走向的傾斜角度,這些很容易被忽略的細節,都被團隊點點滴滴地呈現出來。

在崔凱的辦公室裡,唐長安城古今疊合圖、與今西安市區道路疊合圖、郭城內遺跡圖等三張尺寸碩大的圖紙,將唐長安城的遺址、里坊與今天西安的地圖精準疊合。這傾注了團隊成員十多年心血的成果,早已被崔凱刻進心裡,「行走在西安的大街小巷,我腦海裡就會浮現出它歷史上的樣貌」。

白居易是最佳導遊

「言唐詩必言長安。如果長安是個大舞台,那麼每座坊就是一個小劇場,這裡既有歡歌,又有嗟嘆,是很多唐詩的孕育場所。找到坊中詩,就能讓長安一百零八坊更具氣韻,更有故事感。」崔凱說。

但在浩如煙海的唐詩中尋找坊中詩談何容易。「我們用最原始的辦法,把《全唐詩》分門別類,一首一首梳理、分析。」研究團隊成員、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文化藝術教育中心講師孟欣介紹,「那些沒有明確定位的詩歌,我們就考證詩人的居住地點或社交範圍,再結合詩中的具體元素加以考證、覈實,讓它定位更準確。凡是把握不準的,我們都不會將其列入坊中詩。」

截至目前,研究團隊已梳理出坊中詩六百九十六首。在他們看來,若要通過詩歌認識長安一百零八坊,白居易是絕佳的「導遊」人選。「閒出、飲酒、賞雪、看花,白居易很喜歡寫詩抒情言志,很多詩歌還『自帶定位』。」崔凱說,經他們整理發現,白居易寫於新昌坊的詩就有十五首,其中不少詩的標題或正文中都有明確的「新昌」二字。

在修行坊,白居易寫下〈送張山人歸嵩陽〉一詩,其時「黃昏慘慘天微雪,修行坊西鼓聲絕」;在昭國坊,他在閑居時直言「何以養吾真,官閑居處僻」;在永崇坊,他感嘆「永崇里巷靜,華陽觀院幽。軒車不到處,滿地槐花秋」……「不同於韓愈,白居易到老都一直是長安的『租客』,不同時期住在不同的坊中,因此留下的坊中詩也格外多。」崔凱說。

詩人打卡旅遊熱門地

而從坊中詩寫作的「熱度地圖」來看,如今西安的旅遊勝地大雁塔、青龍寺等,在唐代就是詩人們出行「打卡」的熱門郊遊目的地。「今天的大慈恩寺(慈恩寺塔即大雁塔)及大雁塔南廣場,位於唐代晉昌坊東部。唐代《兩京新記》稱大慈恩寺『南院臨黃渠,竹木森邃,為京城之最』,這裡自然也成了詩人們吟詩留名的熱門地點。」孟欣說。

翻開晉昌坊的坊中詩,寫作者從邊塞詩人岑參、高適到著名的杜甫、白居易,再到元稹、賈島、李商隱等,彼時的晉昌坊中可謂「群星閃耀」,多數詩篇與慈恩寺有關。作為登高望遠之地,很多詩人於此登臨以觀山河,岑參形容此地「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高適則在此看到「千里何蒼蒼,五陵郁相望」。

「除了慈恩寺,青龍寺與樂遊原也是當時長安城的熱門景點。」崔凱說,新昌坊南門之東為青龍寺,升平坊東北隅古有漢樂遊廟遺跡,兩者都在今西安東南區域的樂遊原上。這裡地勢高、景色佳,南有曲江池、西有大雁塔,為長安一大形勝之地。唐代著名詩人幾乎都曾在此吟詩作對,如李白之名句「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李商隱的「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等。

詩在,長安就在。「長安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唐詩之城』。但可惜的是,目前很多長安城中的唐詩誕生地,仍處於『遊者不知其方』的狀態。希望有一天,我們考釋的這些坊中詩,能和坊中風物、名人軼事一起,成為西安街頭的一種標識,矗立於里坊的古址附近,以深厚的文化積澱彰顯大唐都城的盛世風貌。」他說。



做學問不能急於求成

崔凱 坐十年冷板凳

在崔凱所著、即將出版的二十五萬字《唐長安城坊古今注》一書序言中,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著名考古學家安家瑤這樣寫道:「從坊名解釋、古今地址對考、附考、坊中詩四個角度來對唐長安城郭城的各個里坊進行註解,這對於一名非考古專業的學者來說,如非出於赤誠的熱愛、擁有堅毅的耐力,可以說是難以完成的一項艱巨任務。」

耐住寂寞經得住打擊

既非教學任務,也非課題項目,更沒有經費支持,崔凱的研究被一些人調侃為「沒啥用」,而擺在他面前的,又常常是浩如煙海的文獻,僅追溯坊名,就要閱讀《國語》、《尚書》、《爾雅》、《史記》等大量經典著作。只能利用業餘時間埋頭苦幹的崔凱,也曾心生絕望之感:「考釋工作只能靠日積月累,那種心情就像看著水一滴一滴往下滴,卻不知道啥時候能接滿一桶,不知道什麼時候是個頭。」

板凳要坐十年冷。二○一○年至二○一六年,崔凱跟隨導師、著名城市規畫專家王樹聲完成《中國城市人居環境歷史圖典》的編著工作。「王老師帶領大家翻閱了三千餘部文字資料,收集古代文獻一千多萬字,並對一千四百餘座古代城市所存上萬幅地圖進行了蒐集整理,歷時十二年完成編纂工作。」崔凱說,「老師能完成十八卷的《中國城市人居環境歷史圖典》,一座城又有何難?我愈發認識到做學問不能急於求成,要經得住打擊、耐得住寂寞。」

腦中藏著長安寶藏圖

「周末和節假日崔老師也很少休息,城坊研究幾乎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有時候深夜一點,他還在跟我們探討數據的精確性。」研究團隊成員、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校報編輯詹鵬超說,「他隨時隨地能切換到『唐朝模式』。實地踏勘時,每到一個地方,崔老師的故事和史料就一個接一個往外蹦,腦海中好像藏著一幅大唐長安寶藏圖。」

無心插柳柳成蔭。這項源自興趣、被旁人視作「無用」的自主研究,入選了二○二三年國家社科基金資助學術通俗讀物項目。「我感覺像做夢一樣,這說明只要學問做得紮實,研究就不會被忽視。」崔凱說,「但我們的研究也只是利用交叉學科的優勢,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礎上,做得更精確、更系統而已。」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