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茂清
歲末臘月,二十四夜又快到了,自然而然想起了灶君。
這是多少年前的事了。吃飯時掉了米粒,家長一句:「罪過,灶君公公看著吶!」孩子望望灶台上方的灶神,忙拾起來放進嘴裡。又小夥伴間爭吵罵髒話,大人勸不定,說句:「灶君公公聽著吶!」便都屏息無聲了。
灶君,又稱灶神、灶王爺。早就聽家長灌輸、社會傳揚:灶君是玉皇大帝派來人間的,進到每家每戶,監督男女老少是否做壞事,一旦發現,嚴加懲罰。所以不論孩子還是大人,都十分敬畏灶神。
灶君,傳說中督察人間善惡、掌握人間禍福的神祇,向來有著廣泛的信仰,城鎮鄉村、官宦士庶,家家供著。灶頭的灶山(用於遮障的牆垛)上方和煙囪處,砌著一座豎式長方形小閣,這就是灶君登身處的灶龕,又稱「灶王殿」,裡邊擺放著灶君像。灶龕無門有簾,即便人在院子裡,也能透過灶簾上的鏤空花紋,依稀望見若隱若現的灶君,平添了幾分神祕與敬憚。
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日晚上,灶君要回天宮向玉帝報告本家老少的功過,玉帝便會按照祂的稟報,給予這一家應得的吉凶禍福。
晉代葛洪《抱朴子‧內篇》云:「月晦之夜,灶神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一百日也,故為天地督使。」意思是說,這一戶人家假如犯了小過,減少壽命一百天,犯大錯的減少壽命三百天。
清代的《敬灶全書》中也有類似記載:「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上奏玉帝,終月則算。功多者,三年之後,天必降之福壽;過多者,三年之後,天必降之災殃。」
灶君長駐家中,隱身在灶龕裡,晝夜居高臨下嚴密監視著,闔家男女老少的一言一行盡收眼底,誰敢怠慢?故而個個恭而敬之,謹言慎行,多做好事,以求好報。
曾記得,舊時每逢初一、月半,雙親都要在灶君像前點上清香蠟燭,擺上酒菜,雙手合十祝祈一番。又每年二十四夜送灶時,豐盛祭品中必有灶神最愛吃的飴糖,還要畢恭畢敬獻殷勤,邊將糖塞在灶君的嘴裡,邊央求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在玉皇大帝面前多為本家美言,保佑一家人壽年豐、吉祥多福。
祭灶過程中,家長再三鄭重叮囑孩子,不許喧譁戲笑,以防惹灶君公公不開心。待到灶君酒足飯飽時,再從老到小一個接一個向灶君叩頭,謝恩祈福,恭送社君上天去。
文革時,灶君被掃地出門。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方才又有關於灶君的文字、口耳相傳,但只聞其名而不見其實。
隨著時光流逝,久違了的灶君重又來。只是不像舊時那樣供奉在灶龕裡,而是製造商彩印在磁磚上,供居民砌在灶山高處的灶花(灶頭彩繪)叢中,也有少數受人間香火、二十四夜享祭祀的。至於灶君的種種傳說,倒是長期為人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