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揚言要罷免四十一位國民黨籍立法委員,此議引起政壇發酵,民進黨一片呼應喊好,國民黨則提出反罷免的訴求,也點名罷免的對象。政務委員陳時中喊出「二月一日拚大罷免」;總統府則稱,公民團體提出罷免案,執政黨能夠深刻理解人民對各政黨政治人物的監督,並尊重每位公民的權利。顯見,總統府和行政院也認同民進黨大罷免的立場。然而,朝野掀起罷免惡鬥對台灣是福抑是禍?
兩年前地方選舉剛過,民進黨就發動對基隆市長謝國樑的罷免案,欲複製高雄市罷免韓國瑜市長的前例。謝國樑才上台沒多久,仍是最新民意,也沒有做出什麼違背基隆市民權益的決策,民進黨輸不起,趁著罷免低門檻,而且透過前市長林右昌轉任中央的權勢,意圖壓制新當選的謝國樑。好在基隆市民眼睛雪亮,未能讓民進黨稱心如意。
在野黨鑑於罷免門檻不合理,起意修改選罷法,這次通過的新修正案也不過是連署罷免要提出身分證影本,民進黨卻不認同,在修法過程中全力杯葛,不惜掀桌武鬥,號召青鳥飛進立法院。執政黨不但不肯承認朝小野大的現狀,仍搞在野時街頭運動那一套,「當家還鬧事」,尤其是柯建銘最不能適應,過去完全執政時能呼風喚雨,現在叫天不應、叫地不靈,只好豁出去搞大罷免。
針對立法院通過的《憲法訴訟法》、《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財政收支劃分法》三法修正案,總統府和行政院的態度一致,先提覆議、再提釋憲。國民黨為免三法遭大法官封殺,一如國會改革案一般,於是先送出憲訴法,待總統公告實施之後,依新法大法官判決門檻提高後,再送出另二法,這是技術性的避免被大法官封殺。而府院及民進黨還是玩同樣鬥爭的招式。
更令人不解的是,在新的一年,川普即將上任,台灣要面對經濟的關稅戰、軍事的軍購案、高科技產業鏈的外移,這些都將影響到台灣經濟發展和國民生活品質,但是行政院有提出任何對策嗎?兩岸問題更是兵凶戰危,賴清德從上任提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被定位為「兩國論」之後,兩岸之間就寸步難行,儘管陸委會和國台辦都聲稱要交流、要開放觀光,卻阻礙重重。
在如此內外情勢緊繃的情況下,執政黨不思如何避險、努力施政,還想要發動大罷免,在政壇掀起腥風血雨。罷免雖然是人民的權利,但是罷免必須有一定的條件,欲被罷免者個人的道德操守有問題,或貪贓枉法,或做出違背人民利益之事,才構成罷免的條件。民進黨先是修改選罷法降低罷免門檻,朝小野大之後無法遂行意志,就發動的大罷免,想要改變國會結構,回復完全執政的狀態。這樣的政治算計,心中還有民主法治、還有人民福祉嗎?
罷免投票的程序與選舉類似,耗費人力、物力,每次選舉活動都是社會的一次浩大工程,這樣無端的搞罷免,不僅消耗社會資源,仇恨動員更是製造社會對立,為什麼執政黨不願意好好施政,寧可把時間精力耗費在鬥爭上,讓人百思難解。
人民最低的祈求只不過是想過個較為安穩的日子,執政者難道這一點點憐憫之心都沒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