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佛法與義理─佛教對行為的看法 4-1

文/星雲大師 |2025.01.07
670觀看次
字級
佛陀提倡平等,認為每個人的尊卑不是天生的,而是人成的,本身的行為才能決定是在清涼世界享受安樂,還是在娑婆汙泥中受苦。圖/人間社記者莊美昭

文/星雲大師

時間: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十九日 地點:高雄中正文化中心



行為,常決定人一生的成敗。世間上的人,有的榮華富貴,有的貧苦潦倒,這是為什麼呢?有的人把它歸之於命運,其實這不完全是命運的關係,一個人的貧賤顯達,是依行為而決定的,行為有因果的關係,種什麼因,就收什麼果。有的人幸福快樂,有的人煩惱痛苦,有的人縱情聲色,有的人怨天尤人;為善為惡,全在一念之間,一念迷就會造大孽因,一念覺也能登菩提岸。

有位醫生,受邀到英國倫敦參加醫學會議,他買好了機票,航空公司也為他排好了機位,結果登機的時間到了,他卻沒有去搭飛機,在機場等著送行的朋友覺得奇怪,打電話也找不到人。為什麼呢?原來他在赴機場的路上遇到車禍,有位少女受傷流血,情況危急,他善心一動,立刻下車施救,又親自把少女送到醫院治療,因此趕不上搭機時間,只好重新安排。等他抵達倫敦的時候,醫學會議已經進行了一半。開完會回到台灣,他兒子卻帶著那位少女在機場接他,跟他說:「爸爸,謝謝您挽救了我們的婚姻。」

原來那個少女是他兒子追求多年的女朋友,由於女方的媽媽是被庸醫醫死的,所以他的父親恨透了醫生,一直不同意他們交往。這次女兒出了車禍,在生死一瞬間,卻又被醫生救活,僥倖沒有成為殘廢。而這個醫生恩人,偏偏又是女兒男友的父親,這一來,他就不好意思再反對下去,終於成全了這對小兒女的婚姻。那位醫生知道前因後果以後,不覺嘆息道:「我當時只想到要把那個受傷的少女救活,沒想到反而救了自己的媳婦,真是老天有眼!」

這個「老天有眼」,就是行為的因果循環。少女的母親被庸醫治死是因,引起少女父親對醫生的恨,反對少女嫁給醫生就是果;而這位醫生一念慈悲,救了少女是因,感化了女方家長,使這對小兒女婚姻圓滿是果。如同天上烏雲聚積必然降雨,地下稻禾缺水必然乾枯一樣,什麼樣的行為就會有什麼樣的後果,自我的行為不檢討,反而怨天尤人,這是不知佛法,是不應該的。

因緣果報 如影隨形

印度有一種制度,把人民依照尊卑不同的身分劃分成四個階級,最尊貴的一級就是婆羅門,婆羅門都是世襲的。有人問他們憑什麼能這樣?他們說:「我們生來就是婆羅門。」

佛陀提倡平等,認為每個人的尊卑不是天生的,而是人成的,本身的行為才能決定是在清涼世界享受安樂,還是在娑婆汙泥中受苦。如同一個人如果犯了惡罪,就得入監獄受刑罰,想不去都不行;如果做了好事,就會受人尊重、敬愛,想推辭都推不掉。業力就是這種「不願生,強迫的生;不願死,強迫的死」的力量。

不但人到世間來受生是由於個人的行為業力的牽引,到了業緣終了要死的時候,不想死也由不得人。這種行為的業力維繫了三世生命,在無限的時空裡生生循環不停,就像我們的影子一樣:你向前走,影子跟你前進;你後退,影子也向後轉。這種如影隨形的行為因果,在佛教裡就叫做「業」。

現在把行為業力影響我們一生的關係,作個解說:

一、行為成業的原因

我們常說「我的業障深重啦」、「我作孽了」、「我造了業」,這就是行為的造作。像花葉受到雨水的滋潤就生長,遇到火焰就枯萎一樣,行為可以發業,行為可以潤生。業報有善有惡,維繫了我們累劫的生命,儘管肉體和軀殼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這個業報卻在過去、現在、未來恆常不斷的迴轉,永不間斷。

行為成業的原因有很多種,前因後果交纏在一起,常常不容易看出一個究竟。有的人見到初生的嬰兒就歡喜,見到垂死的老人就哀傷,這是不懂得業的關係。其實出生是邁向死亡的第一步,而死亡卻是新生的開始。往生,如同房子壞了,要換一個新屋;衣服舊了,要換一件新衣;身體老朽了,當然要換一個新的健康身體。人是死不了的,死的只是這個身軀,他的「業」才是生命真正的根,老死之後,棄去這個爛軀殼,隨業去轉世投胎,又搬到另一個身體裡面,就好像枝頭的花葉雖然枯萎凋謝,但是根莖依然存在,雨露一霑,它又繁花綠葉,燦爛地開放起來。

行為造作成業的原因,有時候是由口說而來,不要以為說了就消失,說出來的話會成為「業」,會有報應,要負責任的。現在的青少年脾氣很大,有時候走路不小心,對他多瞄了一眼,他就戳你一刀,這麼一瞄,就成了行為的責任,成了業。不但口說的會成為業,手做的、心想的、所見的、所關心的人與事,乃至一切學習與執愛,都可以成為業。

以下舉幾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行為的業:

1.行為如鏡子:你對著鏡子哈哈一笑,鏡子裡的人也跟著眉開眼笑;你哭,他也在鏡子裡陪你流淚。行為業力像鏡子一樣,忠實反映自己的一切造作。

2.行為如種子:一樹果子有酸甜苦辣,正如人有貧富貴賤,我們的行為就像種子落地而開花結果一樣,所有的健康疾病、富裕貧寒、快樂(痛苦)的遭遇,都不一樣,都是行為造成的業。

3.行為如習慣:行為是有慣性的,怎麼樣的習慣影響行為,就會承受什麼樣的業力。譬如同樣是參觀動物園,各人因習慣不同,而有不同的想法:商人看動物的時候,會盤算這麼多動物,一天要餵多少食料,從採購到運輸,養一隻動物要花費多少成本?如果是警察,他會習慣性的想:這鐵柵門安全不安全?這動物會不會傷害人呢?如果是牙醫師,他會注意這個動物尖銳的牙齒,不知不覺的跟人齒做比較。如果是一個服裝設計師,他心裡會想:這個獸皮,如果做一套皮衣,一定很暖……種種習慣影響人的行為,就會產生種種差別歧異的業。

一旦行為成為業力,就像罪福響應,如影隨形,無所遁逃於天地之間,即使是微小的業都可以轉為廣大,如同滴水雖微,可以穿石一樣。(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