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探究】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文/黃聰哲 |2025.01.02
350觀看次
字級

文/黃聰哲

性字,最早出現於金文,字形就像草木剛出土時的樣子;演進到隸書時,才以豎心旁加邊旁生字,來表達心性之義,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從字形而言,心表示欲求;生,既是聲旁也是形旁,表示天然萌發,在古籍中發現有些以「性」字借為「生」字,可為旁證。

清代阮元在《經籍籑詁》中就摘錄有關性字四十三則,由不同面向詮釋。

綜合語法針對性字分析:從生物學的觀點而言,就是繁殖、生兒育女;從心理層面來看,就是激情、熱情、溫情的心理發展,從而獲得樂趣、關愛和其他心理需求;從社會層面來看,性不僅遍布於人與人之間,進而遍布於社會各角落,為了與社會秩序相融合,因而制定有關性的的法律、制度;從文化層面來看,從性心理所形塑的觀念、道德、宗教、藝術、哲學,豐富了社會文化的內容。

在古籍中,性字較偏向以道德文化思惟詮釋。《廣雅》云:「性,質也。」質,就是天生稟性,所以唐代韓愈云:「性也者,與生俱生也。」孟子亦云「生之謂性」,荀子也認同「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

故人性,是指人的本質心理屬性,又是人類所共有的心理屬性;這種屬性,不是後天社會制度和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品性,而是人類天生的心理反射。

德性之運用及正當的行為,非由一般的規則所律定,而是取決於有德者對於身處境況的洞察,從而判斷應該做什麼,這是中國古代德性倫理學的特色;然在性善、性惡說中,先哲又採用了許多可否證性的邏輯,略述於後。

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進而申論仁義禮智之「四端」是人天生所固有,擴而充之則成聖人,若自謂不能,是自賊者也。孟子性善說,此其一。

荀子曰:「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偽者、人為之。進一步論述:「凡人有所一同:飢而欲食,寒而欲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性惡說,此其二。

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以上三者同為氣質之性。告子性可善可惡說,此其三。

漢代揚雄曰:「人之性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性善惡混合說,此其四。

《論語‧陽貨》:「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孔子言性,意在於警人慎習,非因論性而發,本意在於力言道德教育,使人性善惡產生移動,引發人類道德素養所形成的差異性。

人是道德的動物。美國學者佛蘭肯納(Frankena)云:「道德是為人而設,不是為人而活。」因此道德規範必須合情合理,切實易行。荀子則說:「性者天之就也。」不否認人的內心有天生秉性的存在,但道德也有後天學習而來。

然道德是可教的嗎?蘇格拉底主張:「德即是知識。」大部分中國先哲也主張可教。孔子認為君子「學則不固」,進而具體提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因為人若缺乏道德素養,則人不能為人,國家也難以成為國家,世界也不能成為世界。

善,是以知善為基礎,但不能僅止於修習善知識或享受善的美好,最終還是要以行善為目標。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