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四年就要結束。回顧這一年,從年初台灣到年底的美國大選,其間又有七十多個國家舉行選舉,是名副其實的全球大選年。許多主要民主國家領袖都備受挑戰,甚至敗選換人。在經歷了動盪的一年之後,也預示二○二五年將是波濤洶湧的一年。
今年一月的台灣大選,執政的民進黨以四成得票率保住總統職位,但國會失去過半席次,台灣相隔二十年再度出現「雙少數政府」。接著是三月的俄羅斯、四月的印度及韓國選舉。俄羅斯總統普亭和印度總理莫迪雙獲連任,韓國執政黨則失去國會優勢,導致政局動盪,總統尹錫悅在這個月突然發動戒嚴,正面臨彈劾極可能很快下台。
六月的法國國民議會選舉,總統馬克宏在民調劣勢下豪賭,執政聯盟丟失八十餘席,以國會少數勉強執政。馬克宏任命的總理三個月後遭遇左右兩翼政黨提出不信任案而倒台,另找來中間派的貝胡當總理,但馬克宏能否撐到二○二七年任期結束,一般多不樂觀。
七月輪到英國大選登場,執政的保守黨慘輸兩百多席,工黨歷經十四年重掌政權。但工黨執政數個月後,就弄得民怨沸騰,有超過二百萬選民連署要求重選,而且新政府的稅收政策很可能激起進一步反抗,首相施凱爾更可能倒台。
日本在岸田文雄改革黨內受挫並放棄連任後,由自民黨小圈子勝出的石破茂驚險繼任。他和馬克宏一樣自信滿滿地解散國會、提前大選,結果一樣慘敗,最終靠著國民民主黨的助力勉強運轉政府。但近日民調持續下挫,明年參院選舉若無法扭轉,石破勢將下台。
十一月初,德國執政聯盟「紅綠燈」聯合政府宣布解體,左翼社民黨總理蕭茲宣布解除中間偏右自民黨林德納的財長職務,令自民黨正式脫離聯盟。由於明年九月國會換屆,蕭茲也發動自殺式不信任案,提前明年二月大選,但險中求勝的機會頗為渺茫,屆時前執政黨基民盟可能回朝。
曾三次逃過不信任案的加拿大總理杜魯多,近來民望低迷,民調領先的保守黨頻頻杯葛,加上其長期盟友、副手兼財相方慧蘭辭職退出政府,加拿大很可能明年就會變天。
最富戲劇性的是年底的美國大選,川普滿血回歸,共和黨實現二十年來首度的完全執政。但川普明年一月上任後將會發現,美國的盟友:英、法、德、日、韓、加政府全部變跛腳鴨。當川普要求各盟友負擔更多責任時,由於各國都忙於內鬥,難以做出一錘定音的外交承諾。究竟川普是會乘機扶植各國右翼盟友上台,創造全新的國際秩序,還是合理化美國降低全球參與?目前尚無人可以預測。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拜登政府過去幾年建立的國際民主同盟,幾乎在兩個月之內全部破功,這恰可反映所謂民主陣營內部的脆弱,也令諸強人領導的對手陣營看起來更強大。這就是川普2.0上台時將面對的風高浪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