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名韁利鎖」,假如你稱念觀音菩薩的聖號,學習菩薩的胸懷,而不是只想到自己,如此杻械枷鎖不就去除了嗎?圖/Pexels
文/星雲大師
另外,囚難就是我們內心的怨尤、不平等情緒,這些都像杻械枷鎖,會束縛我們的身心,讓我們不得自由;賊難則是指我們的心,如王陽明說:「破山中之賊易,擒心中之賊難。」我們的心中充滿各種怨賊,這些心中的賊,神通廣大,變化自如,可以上天,可以入地,想要捕捉並不容易。但是,如果我們能體會到觀世音菩薩的平等悲心,如果我們心中有佛法,不但心中的盜賊容易捕捉,甚至各種的災難都能化解。
就拿「囚難」來說,你在人間犯了罪,如果罪業未除,刑期未滿,當然不能釋放你。這時你必須懺悔改過,並在監獄裡建立功勞,發心為人服務;只要你能幫助獄方,發心工作,表現良好,得到上級對你的認同、欣賞,他也會替你減刑,把你的腳鐐手銬減少。
所以,有了三毒、七難的業障,只要你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並且學習菩薩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當你心中有菩薩,而且念念都能慈悲為眾,甚至你在菩薩像前一個合掌,這時你還會想要殺人,還會跟人打架嗎?所以,只要面對觀世音菩薩,所有煩惱枷鎖都能解除。
因此,經典裡說「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就能獲得解脫」,這不是從事相上說的,而是指我們精神上的枷鎖。所謂「名韁利鎖」,很多束縛我們、圍繞我們、困擾我們,讓我們放不下的貪心,假如你稱念觀音菩薩的聖號,內心裡有了另外不同的看法與見解,知道要學習菩薩的胸懷,懂得要開擴心胸、慈悲為人,而不是只想到自己,如此一來,杻械枷鎖不就去除了嗎?
另外,去三毒的道理也是一樣的,你把觀世音菩薩擺在心裡,你的心中就有慈悲,就有菩薩的清涼法水,那麼所有的怨恨、不平等瞋恚之火自然就會息滅。否則貪欲的深壑是不可能填滿的,瞋恨的怨心是不可能解決問題的,愚痴的行為是不可能成事的,只有你的心中有佛法,有了戒定慧,才能息滅貪瞋痴三毒。
所以,信仰不是完全從事相上去談的,要從心靈、精神的層面來談,你心中有怨恨、嫉妒、不滿、怨尤等許多的困擾,你求助於人,誰能幫助你呢?只有菩薩在你的心中才能化解,才能真正為你救三毒、解七難。
總說觀世音菩薩因為能「救苦救難」,幫助眾生脫離痛苦,所以廣為大家所接受;同樣的,身為一個領導者,也必須具備有救苦救難、能為屬下解決困難的能力與發心。你能滿足大家的願望,才能受到屬下的擁護,這在領導學上是很重要的。
三、從「一心稱名」看觀世音的管理
「管理學」就是「領導學」,能領導才能管理;領導首重得人心,所謂「帶兵要帶心」,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的「一心稱名」,就是最好的管理法。
「一心稱名」就是你要能記住別人的名字,要能稱得出對方的頭銜,能介紹對方的歷史、經歷、背景,才能引人好感,所以管理學最先應該學習的,就是「一心稱名」。一見面,先要能稱呼人家的名字,李董事長、王總經理;能夠把人家的名字叫得出來,就能拉近彼此的距離,就能讓人感動。當然,「一心稱名」還要有「真心誠信」,也就是對人要保有一顆「真心」,你能以真心待人,對方必定回以盛意。
世間上的管理,主要是站在「人」的立場來管理,目前各種的管理中,最難管理的就是人的這一顆「心」。其實真正的管人,如果能有觀世音菩薩的慈悲,還是容易管理的。因為在慈悲的面前,人人都樂意接受;在慈悲的面前,人人都不會反抗。所以觀世音菩薩不是管理人而已,他更重視的是,如何管理人的這一顆心。
以《普門品》而言,觀世音菩薩對世間、對人,是以「一心稱名」來管理「心」。在觀世音菩薩的管理中,不是說你是什麼樣的心、什麼樣的毛病,他就要用什麼藥來治療你;而是不管你是什麼心,他都是教你要「一心」。
所謂「一心」,就是沒有二念,觀世音菩薩的心,就是我的心;我的心與觀世音菩薩的心合而為一,自然能脫離我執所受的苦惱,這時候就能「一心慈悲」,而這樣的「一心慈悲」,就是真正的智慧。
「一心」其實也就是一念的「清淨之心」,當別人跟我作對、交惡,甚至排擠、欺壓我的時候,我總能以甘露法水般的清淨心看待,並且淨化隨之而來的無明煩惱,退一步海闊天空,以「清淨心」一心稱名,便可遠離貪瞋痴三毒的惡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