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林彥佑
前陣子,我們有幸接受教育部門邀請,到日本參訪他們的學校。因參訪區域地處偏遠,人數也不多,所以某些區域實施「複式教育」,也就是一種混齡課堂的模式。除混齡的精神之外,我看到他們的孩子表現,和我們台灣的孩子,有些相似,但又有些不同,很難具體說出究竟哪裡不同,或許是文化、語言、地理位置的差距,所造成的錯覺,但確實是有些差別的。
我先看到孩子在課本、習作上面,凡是畫線,一定用尺,很工整地畫下來,連老師在黑板上書寫板書,也是端正工整,在區隔每一個版面時,更是用長尺把線條畫下來。看到這裡,我們參訪的老師們,都露出不可思議的眼神,因為在台灣,或者是在我們同行的經驗中,幾乎沒有老師會這麼做。
參訪的某幾個晚上,我會到書店走走,在教育類的書籍中,看到他們出版一種書籍,是與「教師書寫板書與配置」相關的書,我翻了一下,這是台灣沒有的書。我仔細閱讀內容,儘管看不懂日文,但可以看出他們在板書上的用心,或者說,對於一件事情的態度。
有了這樣的參訪經驗,我回到台灣,也開始要求孩子和自己。當孩子用紙筆書寫時,一定要求他們用直尺,不可躁進,而我自己在書寫黑板時,縱使沒有長尺在一旁,也要溫柔地完成每一個線條的書畫。
我們也看到,在那個班級中的孩子,可以自己完成一項任務,接著再兩兩互動討論,此時,班上是沒有老師的(因為複式教學,所以老師在教室的另一頭,教導另一個年段),只有小老師負責處理。孩子們輕聲細語的討論著,一個個真的都是「紳士」與「淑女」呀!不久後,另一頭的老師過來上課了,老師採取蹲姿,對著孩子解說課程。這個畫面,確實是我們老師需要學習的,也是家長在和孩子溝通時,可以採取的姿態。有不少研究都指出,「與孩子同高」可以讓孩子感受到溫暖,也對學習、人格陶冶很有幫助。
這些都是在課堂上觀察到的。至於,在日本街頭或人我互動,相信更多人又會有更深刻的印象了。
一、禮貌:提及日本人的禮貌,幾乎是無庸置疑的。對人總是微笑、彎腰、滿滿的問候語,進到校園也是一樣。有時,儘管只是小小的失禮,日本人也會很有禮貌地向你「賠罪」。
二、準時:曾經,一位日本朋友到台灣來拜訪我,我和他約定了時間,因為他對台灣道路、交通不甚熟悉,所以遲到,等他來時,頻頻向我道歉,滿是愧疚。
三、嚴謹:有一次,一位日本朋友與我聯絡,說想和台灣的孩子們互動,我竭誠歡迎。他特別製作了教學投影片,令我驚訝的是,那精美的程度,簡直像是專業人士一般。他說,這對他們而言,就是── 平常事。
四、乾淨整齊: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日本街道的乾淨整齊了。每每我走在日本街頭,總會暗自發出讚嘆:「怎麼可能這麼乾淨、整齊、安靜。」加上日本人多數騎乘自行車,幾乎沒有噪音,感覺相當舒服。
日本的教育,讓我看到許多可學習的典範。縱使他們並非在教育上名列世界前茅的國家,但是他們有很多面向,是值得台灣親、師、生一起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