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趣聞】鵝鑾鼻照耀南疆

文/王文隆 |2024.12.18
242觀看次
字級

文/王文隆

環島旅行中,通常都會安插鵝鑾鼻燈塔作為途中景點。這不僅是因為鵝鑾鼻位在台灣本島的最南端,鵝鑾鼻燈塔壯秀的外觀也是拍照的絕佳背景,成為許多旅人難忘的回憶。然而,鵝鑾鼻燈塔的修建,其實源於一連串船難悲劇。

台灣最南端的無人離島七星岩,距離台灣大約八海浬,位於暗礁密布的巴士海峽,因由七顆珊瑚礁岩組成,漲潮時僅能見到七顆礁岩中的兩顆,排列如北斗七星而得名。西方航海家早期稱這座島為Vele Rete Rocks,譯成中文就是「裂岩島」。

清朝同治六年(一八六七)三月,美國商船羅妹號(Rover)自廣東汕頭前往東北的牛莊,途經台灣海峽時遇暴風漂至七星岩,觸礁沉沒。遇難船員在龍坑至風吹沙間的獅龜嶺上岸,誤闖琅嶠十八社,被當地人視為侵略者,遭到龜仔甪社的原住民攻擊。船長亨特(Joseph W. Hunt)夫婦等十三人慘遭殺害與拘留,唯一逃脫的廣東籍水手遁至打狗(今高雄),向英國駐打狗領事館報告。

英國派出皇家海軍艦艇鸕鶿號到琅嶠(今恆春)事發地,欲向原住民交涉贖回美籍生還者。然英軍先遣隊上岸後卻遭到原住民襲擊撤退,改以艦艇砲轟威嚇但成效不彰,最終鸕鶿號只能退回打狗港。

英國救援行動受阻,求助於清廷官府。不料,清廷官員卻以該地區位處番界拒絕協助,迫使美國決定自行處置,另遣海軍遠征,結果同樣出師不利。因上岸的指揮官陣亡,美國放言絕不善罷干休,至此,清廷才意識到事態嚴重,派台灣總兵劉明燈率五百兵丁南下,但卻受阻於琅嶠以北的柴城(今車城)。

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眼見清廷不得要領,乃偕同通事六人抵台,與琅嶠十八社總頭目卓杞篤談判。口頭約定,此後若有遇難船隻,登陸人員應舉紅旗為號,原住民便不加以攻擊,是為「南岬之盟」。這次事件,即是電視劇《斯卡羅》的背景。

事後,美方提請清廷在琅嶠駐兵並設燈塔,以免發生類似情事,但清廷置若罔聞。不久後,同治十年十月就爆發了琉球宮古島民因船難登岸,引發誤會,遭原住民殘殺的「八瑤灣事件」,進而惡化成同治十三年日軍出兵討伐的「牡丹社事件」。

羅妹號及牡丹社事件後,美國和日本要求清廷在鵝鑾鼻設燈塔。在外交壓力下,清廷於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委託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會員畢齊禮(W. F. Spindey),從打狗出發前往瑯嶠勘察燈塔建地,用一百銀兩向龜仔甪社原住民購買燈塔用地。

第一代燈塔於光緒七年動工,歷經兩年建成,內置一等定光五芯煤油燈,共五百支燭光,向七星礁方向射出紅色光弧示警。白色圓形鐵塔內有地下一層儲煤油,地上四層:第一層為餐廳辦公室,第二層供休憩用,第三層設置格林砲兩座和機關槍,第四層則為燈塔光源。

為防範原住民攻打,官方還派了五百兵力守護,燈塔外圍環築白色圍牆,滿布槍眼,圍牆外還設有壕溝。此外,整個塔區建築屋頂都是蓄水坪,雨水能沿著管線集流到地面下九座花崗石蓄水池,水源自給自足。

這些設施,都是為了防止原住民侵襲與圍困,也因此,鵝鑾鼻燈塔實為一座武裝燈塔。

甲午戰爭後台灣割讓給日本,清軍離台前,恆春知縣歐陽萱奉令摧毀鵝鑾鼻燈樓、石牆以及石路碼頭。因而在日本統治下,才修了第二代的鵝鑾鼻燈塔。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