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林衡道
撰文/邱秀堂
清朝初期,由於大陸移民來到台灣開墾,平埔族喪失土地,生活日漸困難。官府為了保護平埔族,設「番大租」,劃出土地歸平埔族所有,禁止漢人侵犯,要求漢人開墾者先與平埔族訂約,歲納租金,以換取土地的使用權。而平埔族為徵收其番大租,所設的租課就稱為「課館」。
番大租的課館以新竹縣最多,如關西鎮就留有兩座課館。一座在關西街市裡,現已改為販厝,屋內尚保存龍泉寶泉及多顆竹塹社的課館關防。另一座在郊外的暗潭。
暗潭的課館是「土埆厝」,門額上橫書「竹塹社課館」五個字。課館厝門外左邊,遺留有平埔族的古墓和用漢字寫的三角墓碑。其中,嘉慶十年(一八○五)的墓碑雖然是用漢字,但名字是番名;道光六年(一八二六)以後的碑文,則都改用漢名。
竹塹社,舊時指新竹市北門外一帶。
明永曆十五年(一六六一),鄭成功收復台灣,到了鄭經經略時,泉州同安人王世傑請求開墾,鄭經就把竹塹社的土地賜給他。原來竹塹社的平埔族舉族渡過頭前溪,遷居到北岸建立新村落,名為「新社」,也就是今天竹北市;而頭前溪南岸的村落,至今新竹市的父老仍稱為「舊社」。
新社的「釆田福地」,是全台唯一的平埔族祠堂。大殿內掛有乾隆皇帝欽賜的〈義勇可風〉匾額。這是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二)朱一貴事件之後,竹塹地方紛亂多年,新社的平埔族助官兵平亂立了大功,皇帝所頒賜的,並賜姓:金、潘、廖、衛、三、黎、錢。
祠堂正面中央供奉土地公,祖先牌位卻讓在一旁,這是台灣的舊風俗。因為當時認為,只有做過官的人,死後才能供在祠堂的正中。
「釆田」二字,合起來是個「番」字;「福地」二字,則是新竹人對土地廟的稱呼。所以番祠堂既是供奉土地公,自然就名為釆田福地了。
而關西、暗潭的課館,正是舊時新社平埔族的收租館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