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戀台灣風情】平埔族課館與釆田福地

口述/林衡道 撰文/邱秀堂  |2024.12.18
188觀看次
字級

口述/林衡道

撰文/邱秀堂

清朝初期,由於大陸移民來到台灣開墾,平埔族喪失土地,生活日漸困難。官府為了保護平埔族,設「番大租」,劃出土地歸平埔族所有,禁止漢人侵犯,要求漢人開墾者先與平埔族訂約,歲納租金,以換取土地的使用權。而平埔族為徵收其番大租,所設的租課就稱為「課館」。

番大租的課館以新竹縣最多,如關西鎮就留有兩座課館。一座在關西街市裡,現已改為販厝,屋內尚保存龍泉寶泉及多顆竹塹社的課館關防。另一座在郊外的暗潭。

暗潭的課館是「土埆厝」,門額上橫書「竹塹社課館」五個字。課館厝門外左邊,遺留有平埔族的古墓和用漢字寫的三角墓碑。其中,嘉慶十年(一八○五)的墓碑雖然是用漢字,但名字是番名;道光六年(一八二六)以後的碑文,則都改用漢名。

竹塹社,舊時指新竹市北門外一帶。

明永曆十五年(一六六一),鄭成功收復台灣,到了鄭經經略時,泉州同安人王世傑請求開墾,鄭經就把竹塹社的土地賜給他。原來竹塹社的平埔族舉族渡過頭前溪,遷居到北岸建立新村落,名為「新社」,也就是今天竹北市;而頭前溪南岸的村落,至今新竹市的父老仍稱為「舊社」。

新社的「釆田福地」,是全台唯一的平埔族祠堂。大殿內掛有乾隆皇帝欽賜的〈義勇可風〉匾額。這是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二)朱一貴事件之後,竹塹地方紛亂多年,新社的平埔族助官兵平亂立了大功,皇帝所頒賜的,並賜姓:金、潘、廖、衛、三、黎、錢。

祠堂正面中央供奉土地公,祖先牌位卻讓在一旁,這是台灣的舊風俗。因為當時認為,只有做過官的人,死後才能供在祠堂的正中。

「釆田」二字,合起來是個「番」字;「福地」二字,則是新竹人對土地廟的稱呼。所以番祠堂既是供奉土地公,自然就名為釆田福地了。

而關西、暗潭的課館,正是舊時新社平埔族的收租館舍。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