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西來寺,是佛光山第一座海外道場,從覓地、購地到建設,費時十年,集合大眾的力量及眾妙因緣,1988年11月落成啟用。圖/123RF
文/星雲大師
初到雷音寺時,人生地不熟,生活裡忍受百般的不方便。譬如,因為不敢問別人淨房在哪裡,從早上忍耐到晚上都沒上廁所;睡覺時,因為怕一翻身,竹床就吱呀作響,每一躺下,則不敢亂動;房間裡沒有電燈,等到信徒禮佛回去後,再把佛前燈拉到房間,電線不夠長,只能拉到房門口,一半照佛堂,一半照房間;沒有書桌也不敢講,一位信徒發現,慈悲搬來一部裁縫機權充桌子使用,《釋迦牟尼佛傳》就是趴在裁縫機上面完成的。
自他感動 知足常樂
當時宜蘭有不少的年輕人,不是來學佛,而是為了跟我學習國文、學習寫文章;也不是來念佛,而是為了參加歌詠隊,慈惠、慈容法師就是因為唱歌而入佛門。
年輕人喜歡唱歌,我便帶著他們到電台錄音,把佛法唱給廣大的聽眾聽。一行幾十個人,住不起台北昂貴的旅館,每次錄音結束後,只有趕搭夜車回家,回到宜蘭已經深夜,晚餐沒得吃,只能為他們買麵包果腹。有一次,在車上分麵包時,發現少一個,理所當然自己不吃。他們問:「師父怎麼不吃?」我佯裝說:「剛才吃過了。」
這些還不算什麼,難以忍受的是,送慈惠、慈容法師等幾個人到台中保育人員訓練班學習幼教,每月並給他們五十塊錢補貼零用。被一位居士知道後,他對著我大拍桌子叫道:「你拿錢給他們,我們宜蘭這麼多人,你都要給他們五十塊嗎?」
我一聽,心裡很難過。為什麼?佛教沒有希望了!天主教、基督教送多少人到國外留學傳道,我才送幾個青年到台中學習當幼稚園老師,就遭到反對,佛教的前途艱難啊!
經歷這許多艱難困苦的事情,當時不覺得傷心,卻在一次與學生開示,陳述這段回憶時,往事歷歷如繪,忽然百感交集,悲從中來,不禁流下眼淚。
一生當中,常為聽到別人說一句好話、看到別人做一件好事而感動,看到年輕人學佛、聽到有人念佛、看到有人拜佛……都令我動容不已。天天不斷的感動,從「感動」裡,我體會到佛法、體會到慈悲、體會到結緣、體會到信仰的微妙道理。感動的人,知足常樂,彼此心意交流,佛性佛心自然流露;不易感動的人,猶如木石,非但不能與真理相應,道德、慈悲也不容易進步。
六、從布施中所獲得的感應
布施是學佛的第一要件,但是布施不是叫別人做,而是自己躬身實踐。這一生中,我從布施的修行,體會到因緣不思議的感應。
1988年3月,我率團到大陸弘法探親,為了這一趟大陸之行,早幾年,便開始籌措經費,並且布施當地寺院等。當時,純粹抱著報恩、回饋的心理,沒想到卻也引起不少感應效果。譬如大陸教授、青年學生皈依三寶,近來寺廟不斷整修、復建等。這都顯示,在共產黨統治下的大陸佛教,已有復興的跡象。
1963年,我初次到馬來西亞弘法後,隔了二十年,才又第二度前往。這期間,也有很多當地的學生要我前往弘法,我一直沒有行動,因為我有個心願,由於當時台灣佛教界經常到馬來西亞化緣,我希望有一天自己有能力到大馬布施,為台灣佛教徒爭光。因此,等到1983年有能力布施,才又再度前往。
十幾年前我到美國弘法,因為布施結緣,回來後,一位信徒發心捐地給佛光山建寺。當時,慈莊法師、依航法師奉命帶了二萬美元前往。到了當地,才知道那塊地位於住宅區,無法建寺。慈莊法師沒辦法,考慮回台灣。我說:「不可以,台灣信徒已經知道你們要到美國弘法,就這樣回來,如何面對佛教的父老兄弟?」
為了找一間房子,找了好久,都沒有合適,洩氣之餘,慈莊法師看到一間教堂準備出賣,卻又太貴買不起,幾經波折,向銀行貸款後,才得以買下,改裝成佛堂,取名為白塔寺。這就是初到美國建寺的情形,以此為基礎,慢慢發展才有今天的西來寺、西來大學。
或許有人會誤會:為什麼要把台灣的錢帶到美國?
幾千年歷史的中國,由於貧窮,近一百年來,都是接受外國的支援,例如:美國人為我們設立東海、東吳、輔仁,以及大陸金陵、燕京、聖約翰等大學。如今,台灣的經濟進步,我們佛教徒一齊出錢出力,到美國籌建大學,一方面回饋,另一方面中國人可以在世界揚眉吐氣。
如今,西來大學獲得美國政府肯定,准予發給各國留學生I-20入學證明,並獲加入美國西區大學聯盟(WASC)。一念布施的因緣,真是不可思議啊!(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