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療的歷史悠久,數千年前就有紀錄可循。圖/新華社
編譯/韋士塔
數千年來,人類擁有一種豐沛且可靠的光源:太陽。陽光對人類生存至關重要,與空氣、水一起被稱為構成生命的3大要素。
因此,古代宗教,包括埃及、希臘、中東、印度、亞洲以及中南美洲的宗教,都對太陽有一定程度的崇拜。早期的宗教也常與醫療連結在一起,人們生病時,會尋求薩滿、牧師或女祭司的幫助。
當前已有許多使用光線進行疾病治療的技術,但事實上,古代的人們便已利用太陽來治癒疾病,儘管方法與現代的光療有所差異;某些方式與目前的光療類似,有些聽起來更像是魔術。
目前並沒有太多證據證明古代人們認為僅靠陽光就能治癒疾病,但有許多證據顯示古代的人們利用太陽的熱能進行治療,例如知名的古埃及埃伯斯紙草文稿(Ebers Papyrus)便記載了需要使用陽光加熱的藥膏配方。
埃伯斯紙草文稿是記載古埃及醫學知識的重要文獻之一,其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500年左右,內容包羅萬象,被視為解剖學及藥學教學手冊,共記載876種治療措施和處方,以及醫療中使用的500種物質。
埃伯斯紙草文稿其中一種藥膏配方,據稱可以讓肌腱更靈活,這種藥膏的成分包括酒、洋蔥、煙灰、水果和樹上提取的物質。最關鍵的是,塗上這種藥膏後, 需「把患者放在陽光下」。
此外,一種治療咳嗽的食譜,把各項成分調配完成後,也需放置在陽光下。專家推測,這麼做的目的可能是為了將其加熱,讓藥效更理想。有「西方醫學之父」美譽的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在其醫學著作中,也記載了同樣的技術。
另外,活躍於公元150年左右的著名希臘醫師阿瑞蒂亞斯(Aretaeus)在著作中記載,陽光可以治癒「嗜睡」慢性疾病,也就是現在被稱為抑鬱症的疾病。
阿瑞蒂亞斯在著作中寫道:「昏昏欲睡的人應放在光線下,暴露在陽光下(因為這種疾病是陰鬱的),且待在較溫暖的地方。」
11世紀的伊斯蘭醫學家、哲學家、自然科學家西那(Ibn Sina),曾描述日光浴對健康的影響;他著作的《醫典》(The Canon of Medicine)是17世紀以前亞洲、歐洲廣大地區的主要醫學教科書和參考書。西那認為,炎熱的陽光可以治療腸胃脹氣、氣喘、歇斯底里等疾病,陽光還能「振奮大腦」。
「護士之母」、公共衛生改革家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也相信陽光的力量。在她著名的《護理筆記》(Notes on Nursing)一書中,她表示:「除了對新鮮空氣的需求之外,患者還需要光,需要直射陽光。」她並指出,南丁格爾也認為陽光是細菌和病毒的天敵。
近代,對陽光的利用,除了熱量更擴及到光譜。某些彩色光可以治療某些疾病和失調,例如藍光光療用於治療醫院患有黃疸的新生兒;患有冬季憂鬱症的人,可以透過定期接觸白光或藍光來治療;紫外線用於治療皮膚病,例如牛皮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