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嘆產業衰退 香港旗袍大師封針

編譯/潘楠慕  |2024.11.24
486觀看次
字級
香港明星御用旗袍師傅殷家萬。圖/法新社
殷家萬製作旗袍超過75年。圖/法新社
殷家萬的工作室充滿時代感。圖/法新社
工作室掛著殷家萬縫製的旗袍。圖/法新社

編譯/潘楠慕

彎腰俯身處理工作台上洋紅色雪紡綢布,這些布料經過殷家萬(Yan Kar-man)的巧手,將變身成一襲優雅的中國傳統旗袍。現年88歲的殷家萬是香港現存數一數二資深的裁縫大師,曾為著名香港導演王家衛製作電影所需的旗袍。不過,這名大師縫製旗袍75年後,感嘆時代變遷之餘,也已決定「封針」退休。

從整布、打樣、排布,到多階段的裁縫、滾邊,製作一件旗袍工序繁複,但是這樣的工作對殷家萬來說,再熟悉不過。他的小小工作室裡掛滿各種旗袍樣式,還有幾十年來明星、選美冠軍穿著殷師傅手工旗袍的照片。

旗袍1920年代從上海開始流行,以高領、及膝開衩和貼身剪裁為特色,散發一股城市風華感,到了1960年代,這種女性服飾已在香港隨處可見。出生於中國大陸江蘇省的殷家萬,1949年13歲時跟著叔叔到香港,在一家工作室當學徒,向同鄉學做旗袍,從此開啟這名輟學少年的天賦。

那個年代旗袍製作業非常普遍且市場穩定,殷家萬說,那時一件簡單設計的旗袍「只要幾塊港幣」。不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時興西方時尚,大量生產的成衣產業在香港崛起,把旗袍擠出時尚舞台,許多裁縫工作室因此紛紛熄燈。根據上海裁縫產業團體「上海裁縫職工總會」的紀錄,1960年代中期,香港曾有約1000名旗袍製作師傅,如今僅存約10位,其中包括殷家萬。

一些名人會在人生重大場合,特地找殷家萬製作旗袍。在香港娛樂圈人稱「大姐大」的影星汪明荃(Liza Wang),是他30多年的老客戶;王家衛電影《花樣年華》(In the Mood for Love)中,女主角一襲襲風姿綽約的旗袍,也出自殷家萬之手,廣受讚譽。

殷家萬製作一件旗袍需要數周時間,價格數千港幣,現在訂單通常來自需要盛裝出席子女婚禮的年長女性。8旬高齡的他工作之餘還開工作坊,傳授旗袍製作手藝。

產業組織「香港長衫協會」顧問李惠玲(Brenda Li)指出,香港的旗袍製作在過去100年間,發展出自己的風格和傳統,然而,現在很少人還穿旗袍,這項傳統手藝已「瀕臨滅絕」。不過,「無論旗袍變得多小眾,我們都想努力保存,因為這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

但是殷家萬認為,這個產業已經衰退,「你無法靠製作旗袍維生,它已經不再流行」。為幾代女性製作旗袍75年後,他也決定放下針線、量尺。他說:「我看不清楚了,眼睛不太好,整個人也是。我必須退休了。」

殷家萬手上大約還有10件旗袍有待完成,預計做完這批訂單就退休。他對這行前景並不樂觀,他感嘆道:「還會有多少老客戶?你每個月能做多少件如此精緻的作品?我的這一代人也大多已離去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