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患者對自己的狀態 有什麼感覺? 文/恩蔵絢子(腦神經科學家) |2024.11.23 語音朗讀 103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失智症患者並非只是單純的接受,也會想要克服面臨的困難,並試著尋找應對的方法。(示意圖)圖/123RF失智症患者並非對自己的病況毫無自覺,只是對家人難以啟齒。(示意圖)圖/123RF得到失智症的人在經過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後,仍然能感覺到幸福的時刻,只要讓患者感覺到自己的主體性。(示意圖)圖/123RF 文/恩蔵絢子(腦神經科學家)即便是健康的人,遇到前所未見的情況,也會感到不安或受到威脅,進而採取誇張的行徑,而失智症患者出現的「不協調」症狀,正是因為他們在竭盡全力、運用僅存「正常」的能力來面對問題的結果。有研究者開始進行訪談,認真聽取失智症患者對自身狀況的真實感受、他們是否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以及如何應對這種疾病。根據荷蘭研究員瑪利克‧戴布爾(Marike E‧de Boer)於二○○七年彙整的報告,結論如下:一、失智症並非僅僅是讓人無法自理的疾病。二、無可否認,失智症會帶來種種的痛苦與負面的情緒,但是患者在面對這個病症時,並非只是單純的接受,也會想要克服面臨的困難,並試著尋找應對的方法。三、從旁人角度看起來是奇怪的行為,很多時候卻是患者為了克服自己的問題,所思考出來的對策。總之,患有失智症的人會以自己的方式了解病情,並且在這過程中重新調整自己,努力去適應狀況;可以說,患者也是積極過生活的人。不過,我想再具體說明一下。患者並非完全沒自覺阿茲海默型認知症的一個重要診斷標準是「缺乏自覺」的症狀。患者往往會忘記自己曾經忘記的事,而且注意力無法正常運作,導致行為或言論不符合情境,卻對此毫無察覺。在別人面前,即使做出的行為讓人發出「咦?」的疑惑,他們也未能察覺其中的異常。如果海馬迴受損,而無法記住當下的事,那麼無法自覺當下行為的奇怪之處,似乎也就理所當然了。正因如此,這種「缺乏自覺」的現象被視為罹病的依據。然而,透過訪談卻發現,這種行為實際上可能是患者進行自我調適、「適應」病程的表現。我的母親也是,當我第一次在情急之下說出「去醫院吧」的時候,她確實生氣了。她說:「自己的身體狀況,自己最清楚。如果真的不行了,我會自己去醫院。現在沒什麼事,別管我了!」母親並不清楚自己的嚴重性,那讓我感到悲傷。所以,之後便假裝要注射流感疫苗,把母親帶去醫院。而事先,也和熟悉的醫生打好招呼,讓醫生問母親:「最近有沒有感到什麼不舒服的情況?記憶力還正常吧?」讓我感到吃驚的是,母親在醫院突然變了個人,儘管醫生是不認識的人,她竟能坦率回答:「最近好像變得有點健忘。」於是醫生說:「那就檢查看看吧。」就這樣,醫生開了大醫院的轉診單,母親從此展開失智症的一連串檢查。也就是說,母親可能對自己的病況並非完全沒有自覺,她是難以對女兒啟齒,不想承認自己病了,所以對我否認她生病的事。母親對陌生人卻誠實以對,或許是不想讓一直接受她保護的女兒看到自己的弱點。病患自覺最受傷的事根據瑪利克‧戴布爾的報告,從對初期失智症患者的訪談中可以知道,幾乎所有的患者還是多少有自覺性的。從患者口中,可以明白他們對自己狀態的擔心與不安。他們還述說了自己最受傷的事,那就是在人前犯錯、得不到家人的認同、家人代替自己做了所有事情等等。患者因為自己犯下的失誤,以及從他人的反應中,感覺到自己的無能,深覺自我受到傷害、威脅。正因為有這樣的自覺,所以想隱藏失誤,努力去掩飾自己的過失。但在旁人眼中,他們的掩飾卻被視為「缺乏自覺」。事實上,正因為有自覺,患者才會拚命地想自我保護。舉一個發生在我母親身上的例子。有一天我們去某家百貨公司,其廁所的門鎖結構與我家完全不同,所以母親使用廁所後,因為開不了門而被關在裡面,最後是藉著別人的幫助才脫困。可是她一出來,卻連句謝謝也沒有,只是像平常一樣若無其事地去洗手,然後快速地離開。當時也在現場的我,驚慌到哭了,連忙跟周圍的人道謝,但母親並非「不知道自己被救」而若無其事地走出廁所,她其實也受到了衝擊。我認為她一副「什麼也沒發生」、「沒事」的模樣,是在保護自尊心,因為接下來的一整天裡,她的臉色都是蒼白的。莫忽視患者的主體性對阿茲海默症患者來說,這樣的「自覺」問題,以及故意忽視自己頻頻出錯的行為,漸漸會形成一種壓力,讓患者變得無法和以前一樣的工作、煮飯,也不喜歡出現在人前——這不僅僅是因為「認知能力」下降的關係,他們之所以如此,也是為了降低失敗的情況發生,避免自尊心受損,因此只做那些確實能完成的事,以獲得自我滿足。他們其實不斷地在思考如何才能過得更滿足,並在不給他人添麻煩的情況下,又能幫助別人,甚至進一步針對自身的症狀找到對應的方法。然而,我們旁人看到的,卻是他們愈來愈多不合邏輯、怪異的言論,有時甚至顯得麻木不仁,這其實是患者拚命保護自己的證據。即便是健康的人,遇到前所未見的情況,也會感到不安或受到威脅,進而採取誇張的行徑,或拒絕接受不符合自我期待的訊息,來維護自己。而失智症患者出現的「不協調」症狀,正是因為他們在竭盡全力、運用僅存「正常」的能力來面對問題的結果。不管怎麼說,得到失智症的人在經過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後,仍然能感覺到幸福的時刻。瑪利克‧戴布爾的報告中,有一段記載關於「瑪戈做花生醬三明治」就是個例證:失智症患者的安養設施中,通常也會照顧到他們的心理,讓患者做可以做到的簡單事情,不讓別人為他們做太多,讓患者感覺到自己的主體性,或是幫助別人的能力,即使幫助別人做一點點小事也可以。他們喜歡得到別人的認可,也會因此感到開心。所以對失智症患者來說,「有些事已經無法做到了」雖然是因為腦部的「衰退」,但也不完全是「悲慘」的象徵。(摘自《你忘了一切,卻沒忘記我》,遠流出版) 前一篇文章 【臨床治療】牙周病患者如何保留牙根? 下一篇文章 【中醫專欄】您初老了嗎?來鍛鍊腦力!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3【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6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7【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10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中醫專欄】良藥苦口嗎? 甘口的也是良藥喔!【養生達人】蔡珮蓉復刻阿爸點心鋪 幸福甜食無負擔【養眼專欄】什麼是繼發性白內障?護膚調免疫 從生活做起聊聊心裡事 AI 能取代心理諮商嗎?用敬畏之心 擺脫存在性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