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患者對自己的狀態 有什麼感覺?

文/恩蔵絢子(腦神經科學家) |2024.11.23
1039觀看次
字級
失智症患者並非只是單純的接受,也會想要克服面臨的困難,並試著尋找應對的方法。(示意圖)圖/123RF
失智症患者並非對自己的病況毫無自覺,只是對家人難以啟齒。(示意圖)圖/123RF
得到失智症的人在經過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後,仍然能感覺到幸福的時刻,只要讓患者感覺到自己的主體性。(示意圖)圖/123RF

文/恩蔵絢子(腦神經科學家)

即便是健康的人,遇到前所未見的情況,也會感到不安或受到威脅,進而採取誇張的行徑,而失智症患者出現的「不協調」症狀,正是因為他們在竭盡全力、運用僅存「正常」的能力來面對問題的結果。

有研究者開始進行訪談,認真聽取失智症患者對自身狀況的真實感受、他們是否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以及如何應對這種疾病。

根據荷蘭研究員瑪利克‧戴布爾(Marike E‧de Boer)於二○○七年彙整的報告,結論如下:

一、失智症並非僅僅是讓人無法自理的疾病。

二、無可否認,失智症會帶來種種的痛苦與負面的情緒,但是患者在面對這個病症時,並非只是單純的接受,也會想要克服面臨的困難,並試著尋找應對的方法。

三、從旁人角度看起來是奇怪的行為,很多時候卻是患者為了克服自己的問題,所思考出來的對策。

總之,患有失智症的人會以自己的方式了解病情,並且在這過程中重新調整自己,努力去適應狀況;可以說,患者也是積極過生活的人。

不過,我想再具體說明一下。

患者並非完全沒自覺

阿茲海默型認知症的一個重要診斷標準是「缺乏自覺」的症狀。患者往往會忘記自己曾經忘記的事,而且注意力無法正常運作,導致行為或言論不符合情境,卻對此毫無察覺。在別人面前,即使做出的行為讓人發出「咦?」的疑惑,他們也未能察覺其中的異常。

如果海馬迴受損,而無法記住當下的事,那麼無法自覺當下行為的奇怪之處,似乎也就理所當然了。正因如此,這種「缺乏自覺」的現象被視為罹病的依據。然而,透過訪談卻發現,這種行為實際上可能是患者進行自我調適、「適應」病程的表現。

我的母親也是,當我第一次在情急之下說出「去醫院吧」的時候,她確實生氣了。她說:「自己的身體狀況,自己最清楚。如果真的不行了,我會自己去醫院。現在沒什麼事,別管我了!」

母親並不清楚自己的嚴重性,那讓我感到悲傷。所以,之後便假裝要注射流感疫苗,把母親帶去醫院。而事先,也和熟悉的醫生打好招呼,讓醫生問母親:「最近有沒有感到什麼不舒服的情況?記憶力還正常吧?」

讓我感到吃驚的是,母親在醫院突然變了個人,儘管醫生是不認識的人,她竟能坦率回答:「最近好像變得有點健忘。」於是醫生說:「那就檢查看看吧。」就這樣,醫生開了大醫院的轉診單,母親從此展開失智症的一連串檢查。

也就是說,母親可能對自己的病況並非完全沒有自覺,她是難以對女兒啟齒,不想承認自己病了,所以對我否認她生病的事。母親對陌生人卻誠實以對,或許是不想讓一直接受她保護的女兒看到自己的弱點。

病患自覺最受傷的事

根據瑪利克‧戴布爾的報告,從對初期失智症患者的訪談中可以知道,幾乎所有的患者還是多少有自覺性的。從患者口中,可以明白他們對自己狀態的擔心與不安。他們還述說了自己最受傷的事,那就是在人前犯錯、得不到家人的認同、家人代替自己做了所有事情等等。

患者因為自己犯下的失誤,以及從他人的反應中,感覺到自己的無能,深覺自我受到傷害、威脅。正因為有這樣的自覺,所以想隱藏失誤,努力去掩飾自己的過失。但在旁人眼中,他們的掩飾卻被視為「缺乏自覺」。事實上,正因為有自覺,患者才會拚命地想自我保護。

舉一個發生在我母親身上的例子。有一天我們去某家百貨公司,其廁所的門鎖結構與我家完全不同,所以母親使用廁所後,因為開不了門而被關在裡面,最後是藉著別人的幫助才脫困。可是她一出來,卻連句謝謝也沒有,只是像平常一樣若無其事地去洗手,然後快速地離開。當時也在現場的我,驚慌到哭了,連忙跟周圍的人道謝,但母親並非「不知道自己被救」而若無其事地走出廁所,她其實也受到了衝擊。我認為她一副「什麼也沒發生」、「沒事」的模樣,是在保護自尊心,因為接下來的一整天裡,她的臉色都是蒼白的。

莫忽視患者的主體性

對阿茲海默症患者來說,這樣的「自覺」問題,以及故意忽視自己頻頻出錯的行為,漸漸會形成一種壓力,讓患者變得無法和以前一樣的工作、煮飯,也不喜歡出現在人前——這不僅僅是因為「認知能力」下降的關係,他們之所以如此,也是為了降低失敗的情況發生,避免自尊心受損,因此只做那些確實能完成的事,以獲得自我滿足。他們其實不斷地在思考如何才能過得更滿足,並在不給他人添麻煩的情況下,又能幫助別人,甚至進一步針對自身的症狀找到對應的方法。

然而,我們旁人看到的,卻是他們愈來愈多不合邏輯、怪異的言論,有時甚至顯得麻木不仁,這其實是患者拚命保護自己的證據。即便是健康的人,遇到前所未見的情況,也會感到不安或受到威脅,進而採取誇張的行徑,或拒絕接受不符合自我期待的訊息,來維護自己。而失智症患者出現的「不協調」症狀,正是因為他們在竭盡全力、運用僅存「正常」的能力來面對問題的結果。

不管怎麼說,得到失智症的人在經過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後,仍然能感覺到幸福的時刻。瑪利克‧戴布爾的報告中,有一段記載關於「瑪戈做花生醬三明治」就是個例證:

失智症患者的安養設施中,通常也會照顧到他們的心理,讓患者做可以做到的簡單事情,不讓別人為他們做太多,讓患者感覺到自己的主體性,或是幫助別人的能力,即使幫助別人做一點點小事也可以。他們喜歡得到別人的認可,也會因此感到開心。

所以對失智症患者來說,「有些事已經無法做到了」雖然是因為腦部的「衰退」,但也不完全是「悲慘」的象徵。

(摘自《你忘了一切,卻沒忘記我》,遠流出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