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Julia Chou
文/山羊
小明知道黃色在「五行」中屬「土」,很篤定說:「土星看起來一定是黃色的!」
沒錯!古代中國稱土星為鎮星、填星,因觀察到它呈黃色,以土星命名。由於它在夜空中移動速度較慢,古人認為它代表穩定的力量。
至於英語中的土星(Saturn)則來自羅馬神話中,掌管播種及耕種的農業之神「薩圖爾努斯」(Saturnus)。祂是朱庇特的父親,豐饒與收穫的象徵。
夢幻光環 美麗行星
跟木星一樣,土星也是「氣態巨行星」(gas giant),屬「類木」巨行星,亦是由氫及氦組成,誕生於45億年前,是太陽系中第二大行星,人類以肉眼發現距離地球最遠的行星。
不過,木星只有一個非常暗淡,幾乎看不到的光環,而土星卻擁有令人眼花撩亂的7個絕美光環,由無數群微小的小光環所組成,主要成分99%都是覆蓋著灰塵的冰,參雜少許的岩石等雜質,體積從灰塵微粒、一棟房子到一座山大小都有,數量有數十、百億以上那麼龐大。
7個光環依發現順序以字母A、B、C、D、E、F、G命名,除隔開A與B環,寬4700公里的「卡西尼縫」外,其餘的都比較靠近。其中A、B與C是主環,較晚發現的D、E、F與G環的亮度則比較暗。
以不同速度繞著土星赤道平面旋轉的光環,往外排列的順序是D、C、B、A、F、G,最後是E環,整個系統距離土星最遠可達28萬2000公里以上,超過土星本體2倍,厚度僅約10公尺~1公里。
有趣的是,伽利略在1610年透過望遠鏡看到土星環時,起初還以為自己看到的是3顆行星,或是一顆帶有把手或耳朵的行星。
不過,由於土星與地球繞行太陽的軌道面不同,到2025年3月就會看不見幾乎與地球平行的土星環,得等9年後才能再看到明顯的土星環。
科學家還發現,土星環中的物質正逐漸墜向土星,大約一億年後可能會完全消失。所以,我們非常幸運正處在一個看得見美麗土星環的短暫期間內。
密度最小 能浮於水
土星赤道直徑約12萬500公里,是地球9倍,如果地球是美金5分鎳幣寬(2.05公分),那土星就有排球那麼大。
土星擁有146顆衛星,排名太陽系第二大,半徑2575公里的土衛六「泰坦」(Titan)也比水星還大。很難想像,這樣的土星竟然是太陽系中唯一一顆平均密度小於水的行星。也就是說,如果有一個比土星還大的浴缸,它是可以漂浮在這個浴缸上面的。
土星沒有真正的表面,太空船無法著陸。其深處主要是旋轉的氣體與液體,極端壓力與溫度會壓碎、熔化以及蒸發任何試圖飛入這顆行星的太空船。它的中心則是一個由鐵與鎳等金屬組成的緻密核心,周圍環繞著岩石材料與其他在高壓及高溫下凝固的化合物。
另外,土星也擁有厚厚的大氣層,非常活躍,尤其北極一個橫跨約2萬5000~3萬公里的六邊形急流,風速達每小時322公里,中心有一個更巨大的旋轉風暴,太陽系中沒有其他地方有類似的天氣特徵。而赤道區域的風速甚至可達時速1800公里,僅次於海王星。
還有它的磁場強度約是地球的20倍,能產生美麗極光,也能保護土星的大氣層免受太陽風的直接衝擊。
土星與太陽平均距離為14億公里,為9.5個AU(天文單位,即太陽到地球的距離),陽光從太陽到達土星的時間需要80分鐘。
最後要說的是,土星的溫度、壓力與物質極端不穩定,不利生命的存在。不過當小明知道土星的自轉速度快到一天僅10.7小時,繞太陽一周則需29.5年時,他說即便土星適合人居,他也不想住在那裡,因每天睡完8小時後,就剩沒多少時間,而且要等將近30年才能過一次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