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牧野
「我好懷念『小時候』喔,什麼都不用做。」五歲的次子在幼兒園,哀聲嘆氣對著園長說道,惹得園長哭笑不得。
次子日前轉學到新幼兒園。轉學以前,他滿懷興奮,十分期待到新學校玩樂。但不出兩個星期,就各種大小脾氣皆來,鬧騰不已。
一日,他又在學校「惹事」,園長與之談話,他便說出了「懷念小時候」之語。他表示,在之前的學校,什麼事都不用做,老師都會幫他做。我十分困惑,因為兒子在家裡,明明大部分的事都是自己做的,為何會有此言論?
後來細細了解才發現,原來他作為家裡的小弟,有的時候來不及做完該做的事,父親、母親或七歲的兄長多少會幫他一些,但他有餘力的時候,又會要求他自己來。他發現了這個規則,就學會偷懶,經常拖延著,讓別人迫於時間壓力或看不過去,而幫他完成事情。
之前的學校老師或許也多少有類似的情形,因而他來到對於獨立性較嚴格要求的新學校時,便開始懷念他的「小時候」。我借了繪本《我不想長大》,內容與他心境相似,是小蝌蚪不想長成青蛙,每日哀聲嘆氣想回到童年,但在一次差點被蛇吃掉的險境中,了解了長大其實也有諸多好處。
兒子聽了此繪本,津津有味,一再要求我重複念給他聽。這一次,我選擇不叨念著要他學會長大,而是透過故事中的情境,讓他自己體會人人都會長大,而長大又有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