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超能力】 腦波溝通 隔空解碼 文/本報綜合報導 |2024.10.27 語音朗讀 241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現今科技發達,或許未來不必開口講話,人們就可以直接用腦波傳達訊息與其他人溝通。圖/123RF冥想在過去曾被認為是宗教範疇,但近年從科學角度來看,愈來愈受到關注。圖/123RF奈特教授指出,選擇音樂作為實驗載體,是因為音樂能跨越國界,他認為音樂先於語言發展。圖/123RF 文/本報綜合報導現今科技發達,是否未來不必開口講話,人們就可以直接用腦波傳達訊息與其他人溝通?美國有一項研究,運用AI解碼大腦活動,並複製出受試者腦中的音樂旋律。以後或許能讓因病無法說話的人,透過腦波能與人溝通,甚至還能幫人達成「腦波點菜」的想像。透過AI分析腦波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研究團隊曾經在國際科學期刊《PLOS Biology》發表一篇論文,透過AI分析受試者的大腦活動,成功解碼腦波訊息。參與研究的奈特(Robert Knight)教授表示,未來可能開發更好的腦機介面(brain-machine interface),讓癱瘓的病人透過思考就能傳達訊息。奈特指出,選擇音樂作為實驗載體,是因為音樂能跨越國界,他認為音樂先於語言發展。此外,他也說明,過去雖有從大腦紀錄中重建出字詞的研究,但這些研究結果較為機械化,不像音樂帶有情感與節奏。因此,研究團隊希望能進一步探究,有些語言障礙患者不能說話卻能唱歌的原因。研究者對此項技術的未來想像,是將它形容為「大腦的外接鍵盤」。另一位研究者貝利爾(Ludovic Bellier)分享,隨著大腦紀錄技術的發展,最終或許可以使用置於頭皮上的電極來紀錄大腦活動,而不再需要透過侵入性手術。將腦波轉為文字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研究人員還開發了語音神經輔具(Speech Neuroprosthesis),能夠將大腦的訊號解讀成文字顯示在螢幕上,讓重度癱瘓者可以使用句子與其他人進行交流。研究人員表示,這是第一次直接從癱瘓者的大腦活動,成功解碼出完整的單詞,該系統能以每分鐘18個字的速度,從大腦神經活動中解碼單詞,準確度可達93%。過去的研究重點,試圖以拼字的方式,用單一字母拼湊出完整的文本,但是UCSF這項研究方法與過去不同,研究團隊嘗試解讀控制發聲系統肌肉的訊號,而不是移動手臂來進行打字的大腦訊號。研究團隊指出,這種方法利用了語音自然與流暢的特性,更有可能快速實現基本的溝通。使用語音來交換訊息,比使用打字、書寫或控制游標等方法快得多,也不那麼費力,這個方法更接近一般說話的方式。這項研究的貢獻,來自於UCSF癲癇中心的患者,這些患者在接受神經外科手術時,醫生在大腦表面放置電擊陣列來查明癲癇發作的原因,這同時也促成研究人員的進展。不過,即便有這些研究成果,可以在能說話的參與者身上成功解碼語音,但並不保證同樣技術應用在癱瘓者身上也有相同效果,AI模型對應癱瘓者想說的話,研究團隊並無法確定其大腦在控制聲帶的訊號是否依然正常。不過,這項研究成果證明,以該方法促進交流具可行性,且具有在對話環境中應用的潛力。晶片科技具潛力為了達成這個終極目標,科學家需要借用晶片技術,其基本原理是在人類大腦皮層上植入晶片,該晶片的功能與傳統的大腦皮層接收器一樣,但是其優點是隱密性極好,使用者不用長期配戴一個笨重的接收器。這種技術在近年已有很大的突破,這歸功於馬斯克的研究團隊,研發了一套名為Neuralink 系統,就是利用一台手術機器人,把支援腦機連接技術的晶片植入大腦皮層。而植入晶片的過程只需腦骨切開一個小洞,再利用尖端的手術植入晶片,過程安全又快捷。隨著晶片植入技術的發展,預計在不久的將來,腦機技術可能全面普及,而且該技術的發展可能不限於醫療層面,它將成為一種具有潛力的科技產品。因為腦機技術可能達到「腦波傳訊」的效果,不需要透過口語溝通,因為腦內的晶片會發送、接收及分析腦波,讓人能夠用大腦的訊號作溝通。冥想科學 提升大腦冥想在過去曾被認為是宗教範疇,但近年從科學角度來看,愈來愈受到關注。大腦是可塑性很強的器官,會根據所做的活動做出相對應的反應。神經元即大腦中的信息處理細胞,透過連接形成神經路徑,這些路徑負責感覺、感受、思想及行為。正向回饋連接當重複進行某項活動時,大腦就會透過「回饋」來強化參與其中的神經連接,使其分泌的神經傳遞物質增加,相關的大腦區域也變得活躍。長期進行冥想,可以看到大腦結構及功能的改變,海馬體與大腦灰質部區域也會增加,這就是質實的變化。灰質存在於中樞神經系統中,由大腦的神經元細胞體組成。這類型的組織負責肌肉控制、感受、知覺、情緒、記憶、決策及自我控制的區域。透過神經可塑性,可以在改變灰質密度時創建和改善神經元之間的連接。而且每天只需冥想幾分鐘,就可以有效地改變大腦。科學研究顯示,冥想對大腦有正面影響,不僅能改善心理健康,還可以減輕感知壓而引起的焦慮。冥想能增強神經連接,透過冥想練習,可以培養更具彈性的神經生物學腦迴路。冥想就像是對大腦的鍛鍊,可以改變思惟方式。減緩大腦退化冥想還有助於減緩大腦自然衰老過程,有研究指出,人的大腦從20多歲開始逐漸退化,但定期進行冥想練習,則有助於保持大腦的活力與健康。冥想練習能增厚大腦前額皮質,這部分是負責大腦意識、專注力及決策能力。透過冥想,這些功能得到加強,也就是說,透過冥想能夠積極塑造及訓練大腦。再者,正念冥想可以減緩交感神經系統,交感神經主要是掌管「戰鬥或逃跑」反應,在處理緊急或威脅時會更活躍,等到危險解除了,副交感神經系統才會活化,讓人們能進入休息與放鬆的狀態。在冥想的當下,基本上就能從交感轉成副交感活躍的狀態,不斷練習可以幫助減少疼痛、抑鬱、壓力及焦慮的情緒反應。 前一篇文章 【禦險反應】戰鬥逃跑 凍結模式 下一篇文章 【翻轉思考】「玩」 有益身心健康 熱門新聞 01【詩】蠟燭2025.09.1202台灣永續行動獎 人間福報獲金、銅獎2025.09.1203佛光山供僧 緬懷師恩廣植福田2025.09.1404火星生命跡象 最有力證據現蹤2025.09.1205氧2025.09.1206便利店變咖啡教室 失智嬤樂學展笑顏2025.09.1207歡慶文化日 南天寺共建和諧社區2025.09.1208旗山禪淨中心攜手鄰里 打造幸福旗山2025.09.1209笑氣 讓人笑不出來2025.09.1210預防血糖失控有訣竅 多運動做好壓力管理2025.09.1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正念新視角 身體掃描與內在覺察如何在科技時代 增進認知與創造力過度依賴AI 認知衰退有隱憂人為何想去天堂或淨土日常生活情境 運用優勢談判模式敬畏情緒 跨越心靈與科學 作者其他文章蔬食變身創意料理如何在科技時代 增進認知與創造力過度依賴AI 認知衰退有隱憂讓孩子愛上蔬菜紅麴菌降血脂 加入糕點不一定健康經典料理 佛門素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