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早期歷史中,敬畏源於對自然現象的無法掌控,例如雷電、洪水、日蝕、四季變化等。圖/123RF
敬畏也被視為通向智慧與道德的起點。圖/123RF
文/本報綜合報導
在人類早期歷史中,「敬畏」(Awe)源於對自然現象的無法掌控,例如雷電、洪水、日蝕、四季變化等。這些現象被賦予神祇或靈力的意涵,成為人類集體行動與信仰儀式的核心。隨著文明演進,敬畏不僅維繫社會秩序(如宗教道德、祖先崇敬),也成為藝術與建築創作的靈感源泉,藉此強化群體認同與社會凝聚。
就社會文化而言,敬畏具有集體功能,社會學家涂爾幹(Émile Durkheim)認為,宗教儀式與集體象徵行動能喚起群體情感,敬畏感正是其中的核心力量,使個體意識融入集體意識,促進合作與規範遵守。東亞文化傳統中,敬畏體現在「敬天愛人」、「禮」與「孝」的倫理;在西方文化,則體現在「敬畏上帝」與「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是一種道德規範機制。
情緒認知雙向作用
心理學家凱爾特納(Keltner ) 與海特(Haidt)將敬畏定義為融合「感知到廣大性」(perceived vastness)與「需要認知調整」(need for accommodation)的情緒體驗。在認知層面,敬畏促使人們建構新世界觀,降低自我中心,增加開放性與創造力。在情緒層面,則結合讚歎、感恩,形成一種平衡情緒,而這種情緒有助於減少焦慮與孤立,並促進利他行為。
事實上,敬畏既不是單純的尊敬,也不僅僅是恐懼,而是一種融和謙卑、驚歎與自謙的複合情緒。現代心理研究發現,敬畏感不僅是情感經驗,也是一種能影響認知、行為、身體健康的心理機制。從古文明史到現代神經科學,從集體儀式到個人心理,敬畏始終是人類社會與個體生活重要的生命態度。
宗教敬畏超越道德
在宗教中,敬畏被視為接近神聖與真理的途徑。基督宗教認為「敬畏是智慧的開端」,佛教則有「畏因慎果」的行為準則,都強調對超越存在經驗的尊崇與戒慎。宗教學研究指出,敬畏感常伴隨「自我邊界消融」的經驗,使信徒感到與神明、宇宙法則融為一體。這種經驗不僅提供心靈慰藉,也加強道德行為與群體責任感。
敬畏也被視為通向智慧與道德的起點,宗教敬畏使信徒感受到與佛(或神)、宇宙或大自然法則的融和。這種超越性的體驗能夠深化信仰、促進道德行為,並為個體提供心理安全感與意義感。在現代社會,敬畏不再只是超經驗宗教儀式中的感受,本質上是可以透過藝術、自然、科學探索等多種途徑而日常化與科學化,成為促進幸福與健康的「新情緒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