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博士系列】土壤的祕密IX 小黑蚊的生活史及生活形態

文/吳厚德  |2024.10.27
849觀看次
字級
圖/吳厚德
圖②小黑蚊生活史的4個時期(圖/新竹縣政府環保局)
圖④台北市的小學校園 圖/吳厚德
圖⑤去除青苔及覆土的工法以降低小黑蚊的密度 圖/吳厚德
圖①小黑蚊隨著交通工具的發展,幾乎擴散至台灣每個角落。(圖為AI生成)圖/吳厚德
公園進行環境噴藥消毒作業(圖/中央社)
小黑蚊幼蟲棲居於距土表約1公分深的土壤縫隙內,或陰暗處的土壤表面。(圖為AI生成)圖/吳厚德
圖③花蓮偏鄉小學校園 圖/吳厚德
圖/吳厚德
圖⑤去除青苔及覆土的工法以降低小黑蚊的密度 圖/吳厚德

文/吳厚德

你知道嗎?小黑蚊最初只在台灣的山腳地帶出沒,但隨著交通工具的普及,牠們如今幾乎遍布全台灣。現在,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些小生物的分布和生活史吧!

小黑蚊的分布區域

小黑蚊原先只分布於台灣的山腳地帶,在中國則於長江南岸的省分。據早期的採集記錄顯示,牠們多數生存在海拔150公尺以下的環境;然而,隨著交通工具的發展,小黑蚊也被帶到更高的地方,如海拔約800公尺的高雄茂林。到了2023年,小黑蚊的蹤影已於台灣每個縣市都能見到,尤其是花蓮的瑞穗、壽豐、秀林、新城;台中的大坑、太平、霧峰;南投的竹山、鹿谷、中寮;以及台南的仁德、歸仁、關廟等地區,小黑蚊分布最為嚴重。如圖①所示,除了高山外,小黑蚊隨著交通工具的發展,幾乎擴散至台灣每個角落。

在小黑蚊分布嚴重的地區,研究者利用人體誘集法,在一隻小腿上於20分鐘內甚至能誘集到1200隻小黑蚊的雌性成蟲。牠們的飛翔能力不強,通常集中在特定區域肆虐。

小黑蚊的生活史

小黑蚊的生活史分為4個時期:卵期、幼蟲期、蛹期及成蟲期(圖②)。雄蟲不吸血,雌成蟲嗜吸人血。雌成蟲在吸血後2至3天即可產卵,飽食血液的雌蟲於溼潤土地上平均約產30至40粒卵,最多可產65粒卵。幼蟲期為陸生,主要以藍綠菌為食,所以一般在山區邊緣或山腳下潮溼隱蔽的地方,因其含砂質和腐植質的鬆軟土壤,幼蟲最易孳生;小黑蚊幼蟲孳生於距土表約1公分深的土壤縫隙內,或陰暗處的土壤表面(下圖)。

小黑蚊的生活形態

小黑蚊成蟲約只有1.4毫米,在田間觀察其棲所不易。其活動從早上8時起一直到日落前,都可能危害人類,尤其在上午10時至下午3時最為嚴重,其吸血高峰在下午1─2時之間,屬室外吸血性害蟲。主要發生的環境都是靠山腳地、有微溼土壤及竹林等成蟲棲息場所,再加上人類(血源)出沒頻繁的戶外,如廟口、學校操場、公園、候車亭等地,牠們的存在已沒有區分城市或偏鄉的學校(圖③、圖④)。

小黑蚊傳統防治方法

小黑蚊的雌蟲嗜吸人血,主要在中午至下午時段活動,習性低飛,多叮人體小腿、手背與手肘等部位;叮咬後可能引發奇癢、紅腫甚至過敏反應,影響生活品質,目前尚無傳播疾病之記載。

關於小黑蚊的傳統防治方法,可從加強從個人保護、環境管理及化學防治等方面來改善:

1.個人防護:不提供血源。穿著長袖衣服、長褲及鞋襪,阻斷小黑蚊繁殖,使用防蚊乳液,裝置細網目(55網目以上)的紗門及紗窗等。

2.環境管理:清除幼蟲孳生的藍綠菌(如青苔內),利用小木塊、小石、碎石及沙等鋪蓋藍綠藻孳生的土表(圖⑤)

3.緊急防治藥劑防治:以上兩種小黑蚊防治方法實際應用於田間時仍有相當困難。在實務經驗上,藥劑僅能於短期內稍為降低小黑蚊棲群數,效果有限;且因產生抗藥性的考量,同一種藥劑必須增加施作頻率或是要頻繁更換藥劑,此外,化學藥劑防治或是草木灰液對環境的影響也該慎重考慮。

以上3個傳統小黑蚊的防治方法只能治標無法治本,效果仍不彰,人們的戶外活動仍飽受小黑蚊的困擾。下回,我們將介紹新觀念的防治方法──透過「改善土壤的健康」來阻斷小黑蚊成蟲及幼蟲的食物來源,利用生態平衡的方式,更徹底地解決小黑蚊的侵擾問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