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博士系列 】 土壤的祕密Ⅷ 百餘年來與小黑蚊的抗爭史 文/吳厚德 |2024.09.29 語音朗讀 134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一《豐年》雜誌報導孫克勤教授的研究,《豐年》雜誌第十二卷第十五期。1962/6/16發行 圖/吳厚德圖/吳厚德圖三 台北大安森林公園內的防蚊液(圖/台灣英文新聞宇妍攝影)圖二 小黑蚊—台灣鋏蠓的科學分類(圖/維基百科) 文/吳厚德 你知道小黑蚊這麼討厭,台灣人為了對抗它已經努力了一百多年嗎?今天,我們來回顧這段小黑蚊的歷史故事。小黑蚊的初次亮相故事的開始可以追溯到1913年,當時日本昆蟲學家Shiraki在台中縣發現這種新昆蟲,並命名為台灣鋏蠓(Forcipomyia taiwana)。這是小黑蚊第一次被正式記錄。早期研究的起步到了1961年,台中大度山的小黑蚊問題十分嚴重。孫克勤教授等開始著手進行小黑蚊之實驗室飼育和生態研究, 觀察小黑蚊各個階段的形態。如(圖一)所示,《豐年》雜誌報導了孫克勤教授在美國海軍第二醫藥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尋找防治之道到了1976年,花蓮縣小黑蚊問題加劇,連日清博士等開始進行田間藥劑防治試驗,希望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 長時觀察與實驗從1979到1982年,陳錦生教授等在花蓮縣進行深入的調查與觀察,研究小黑蚊的幼蟲孳生地、成蟲的棲所,調查及觀察其成蟲日間吸血活動,連續4年對小黑蚊之季節消長進行研究,並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觀察各蟲期生態。幼蟲防治的嘗試1987年,由於成蟲防治效果不佳,連日清博士等人開始進行對幼蟲的防治試驗。台灣鋏蠓不是蚊子1989年,台灣鋏蠓屬13種的描述發表,1991年又增加了7個新種和4個台灣新記錄種, 使台灣鋏蠓總數達到24種。研究顯示,台灣鋏蠓和山地鋏蠓是唯二確定會叮咬人血的兩種蠓類。(圖二)是小黑蚊──台灣鋏蠓的科學分類,它不是蚊子!防治示範區的建立1990年起,中興大學昆蟲系教授葉金彰博士、杜武俊博士、侯豐男博士,李學進博士進行小黑蚊的分布調查和防治藥劑篩選,在南投地區建立了防治示範區,持續進行對小黑蚊各種試驗工作。化學防治的替代方案2014年,台北大安森林公園蚊蟲生態防治,使用表土覆土及草木灰溶液澆灌的雙重防治法,加上8個防蟲精油自動供應站,成功減少小黑蚊的危害,如(圖三)台北大安森林公園內的防蚊液,能有效減少小黑蚊的危害。用鹼性水的應用2023年,東海大學卓逸民教授發現,噴灑鹼性水能顯著減少土壤中的微細藻類數量,進而降低小黑蚊密度約4成到5成,而對樣點中的節肢動物如昆蟲和蜘蛛,以及土壤中的蚯蚓之多樣性及數量幾乎未受影響。百年來的防治成就經過一百多年的研究,台灣在小黑蚊的防治上取得世界領先的成果。從最初的發現和命名,到分類、生活史的研究,棲地的生態環境及分布,再到防治藥劑篩選和半天然防治方法,台灣科學家們不斷努力,但仍無法如登革熱(伊蚊)、日本腦炎(庫蚊)和瘧疾(瘧蚊)等蚊子的傳染病可以受到控制。所幸,小黑蚊只會叮咬吸血,尚未發現小黑蚊會傳染疾病。然而小黑蚊依然困擾著台灣的公園、校園、遊樂區,為台灣民眾戶外休閒活動增添不少麻煩。小黑蚊這麼厲害,人類為什麼對它束手無策?下一篇,我們將深入探討小黑蚊的生活史及生活型態。在這百年的防治歷史告訴我們,單一思維方式無法應對這個無孔不入且不斷演進的小黑蚊。回歸道法自然,不用殺生的方式,或是改變棲地環境的方式,利用健康土壤生態系平衡的方法來平衡小黑蚊的密度,其實是最順應自然的解方。 前一篇文章 【太平洋畔】 遇見香絲草 下一篇文章 【蒔花小常識】 鹿角蕨療癒人心(上)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視覺DJ】湧泉洗衣池【植感時光】加羅林魚木 文青朝聖 【四季花藝聯想】春之茁發 萬物甦醒的希望【視覺DJ】流蘇與春櫻【自然之書】漂流木的沉思【植感時光】 清香處處 野百合有春天 作者其他文章【樹博士系列】土壤的祕密IX 微生物組的防治小黑蚊原理 土健康,小黑蚊自然走光光【樹博士系列】土壤的祕密IX 小黑蚊的生活史及生活形態【樹博士系列】土壤的秘密 討厭的小黑蚊 到底有沒有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