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林彥佑
從吃一碗拉麵開始,認識日本;從吃一碗河粉開始,認識越南,生活中,存在著許多可以探討的國際教育素材……
在這幾年的教育中,我們常常希望,孩子可以將所學的知識、技能,活用於生活中,如此一來,才是真正的學問,也才是有用的知識。在進行國際教育的學習時,「生活」也是很好的切入點,也是孩子最容易接觸且感到共鳴的地方。說實在的,「國際」一詞,對大多數的孩子來說,是遙遠且與自身缺乏連結的,因此,如何把「國際」帶入生活,才是點燃孩子學習國際教育最重要的開始。
有一次我受邀到學校分享,在學校的朝會時間,我帶全校孩子認識某一個國家。當時,如果我馬上提到這個國家的名字,孩子心裡一定想:「這個國家離我這麼遠,關我什麼事!」又或者「考試又不會考,我幹嘛認識這個國家!」所以我便想方設法,一定要讓這個國家和生活產生連結。
我是這樣引起動機的:「小朋友,過幾天是什麼節日呢?」小朋友大聲的說:「中秋節」我說:「沒錯,那中秋節,你們會想到什麼動物呢?」小朋友搶著回答:「玉兔」「沒錯,就是兔子。那你們知道嗎?今天要介紹的這個國家,他們的人民窮到只能吃兔子肉喔!」這個經驗和孩子的認知產生衝突,又充滿好奇,所以每個孩子都瞪大著眼,期待我繼續分享。
我又問小朋友:「中秋節你們會想到哪個女生呢?」孩子依舊踴躍發言:「嫦娥。」我說:「沒錯,這個國家的女生,常常在選美大賽中得到第一名呢!」透過這兩個引導語,我試圖讓國際與孩子的生活產生連結。我問孩子,有誰知道這個國家嗎?因為這個國家過於冷門,全校的孩子,沒有人知道。我揭示了答案:「委內瑞拉」,也開始進行一連串的延伸教學。
除此之外,生活中也確實有很多的素材,是值得我們推廣、力行的,只要好好做到這些,應該都可以慢慢培養孩子的國際視野的。
一、帶孩子接觸國際新聞。可以試著讓孩子找比較有興趣且新聞是發生於國外的,例如奧運新聞,可以認識選手所來自的國家,再慢慢認識這個國家。
二、多讓孩子看地圖、國旗。家裡可以張貼一張世界地圖,也可以設置一個地球儀,讓孩子經常閱讀、轉動。這些「視覺」對孩子的刺激是強烈很能長期記憶的。
三、帶孩子接觸各種生活面向。可以帶孩子吃異國料理、看外國影集、聽歌、認識貨幣、建築、人種、天氣等,這些都是很生活面的國際認知。
四、鼓勵孩子學習英語、多交流。學習英文對於結交筆友,與外國人互動是很有幫助的。從知道筆友的國家,再慢慢認識該國的文化、關注該國的新聞,也是拓展世界觀的好方法。
五、實際帶孩子到國外旅行。如果經濟許可,不妨讓孩子有機會到國外旅行,真實感受國外的氛圍,培養好奇、探究心,這些都是持續認識世界的好方式。
六、培養人道、尊重、多元的能力。台灣相較許多國家,已是相對幸福、進步的了,因此很難感受何謂戰爭?何謂貧窮?何謂失學?但,這些現象,在某些國家、地區卻是真實存在的。平常若能讓孩子知道這些事件,培養人道關懷、生命尊重的精神,包容、接納多元,也是認識世界很重要的態度。
生活中,存在著許多可以探討的國際教育素材。或許,下次就從最生活化的步驟開始……從吃一碗拉麵開始,認識日本;從吃一碗河粉開始,認識越南。孩子會發現,閱讀世界一點也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