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自賴清德總統上任以來的兩岸關係緊繃,不只政治上的祖國論、圍台軍演,呈現劍拔弩張之勢,經濟面的互動關係也是每下愈況,中國大陸對ECFA早收清單產品項目持續的收緊,台灣方面也續出現知名汽機車品牌,遭到生產上的限制,或高階主管為了負責下台等事件。在目前的氣氛下,相信類此情事仍會層出不窮。
中國大陸在產業轉型的過程中,扶持了部分戰略產業,電動車即為一成功的例子,是在國際市場上攻城掠地的代表作,此舉令歐美許多國家擔憂低價傾銷,祭出高關稅進行抵制。台灣則發生車廠進口大陸的零組件來台組裝,為了遏制此一情況,經濟部提出國產化汽車的新規範,要求自製率門檻逐年提高,目的同樣是為了防止陸製的低價產品傾銷台灣。
但大陸汽車工業之所以能於近年快速崛起,低價只是其中的一項原因,他們在燃油車轉型為電動車的過程抓對趨勢,並有能力讓其品質超越歐美日的傳統車廠;如何能辦到這一點,更值得注意。況且低價策略屬短期競爭手段,生產力的全面提升則是可長可久,此刻不論對其整車進口銷售予以限制,或透過國產化比率抑制零組件進口,對於台灣汽車工業實力的提升並無助益,我們仍須從其他國家進口整車,或零組件來台進行車輛組裝。
而要與大陸產品切割的行為,代價極高。對消費者,由於台灣本身產製汽車能力有限,限制措施的推出,讓購車的選擇減少且價格偏貴,說穿了,只是把反中的政治成本轉為民眾的購車成本;從產業的角度來看,汽車工業百年一遇的轉型期,由三萬零組件縮減至一萬零組件的過程,大陸車廠的經驗相當成功,與其一刀切的結果,對國內車廠而言,少了最直接的精進生產技術的機會。
然而,祭出限制措施是否就能達到與大陸切割的目的,也未必盡然。曾是台灣重點發展的電動機車Gogoro,雖號稱本土的指標性企業,仍因使用陸製零組件引來軒然大波,其後又有電動大巴因類似的問題,遭到政治人物緊盯不放,前此當蔡英文、賴清德兩位前後任總統,在視察無人機工廠時,也都被發現所謂的台製無人機,大量使用了陸製零件的尷尬場面。
相信此一情況,應不只是業者便宜行事,而是相當程度上反映在高度精密的科技領域,講求國際分工仍是主流,要刻意避開極為困難。當然,執意為之也不乏前例,例如大陸電信業者於國際上申請了5G相當多的專利,一定要避開的代價,就是通訊的品質未見明顯提升、應用領域綁手綁腳的現況,殊為可惜。
不容否認的是,當前的經貿互動是兩岸關係的一個縮影,政治力凌駕在經濟之上,並對各式各樣的合作指指點點。這些限制效果多少是一回事,若因此忽略了大陸產業轉型的發展進程,尤其對其擁有國際影響力的部分視而不見,乃至限制了產業界日後發展的新機會,實非台灣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