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BOB
文/穿山甲
使用過電腦的人都知道,如果電腦散熱不佳,工作到一半容易當機,資料沒有及時存檔,所有工作又要重來一遍,會讓人欲哭無淚。不然就是常常聽到風扇全力運轉的聲音,這是因為內部散熱不及,只好不斷提高風扇轉速,試圖讓溫度降低,那低頻又持續存在的聲音,容易讓人焦躁。
若是筆電,出風口在冬天,簡直像個小暖爐,但在夏天,容易讓人燙手影響工作。這些都說明電腦內部的溫度控制非常重要,溫度控制得好,整體的工作效能才容易穩定。本文將為大家介紹電腦常用的散熱方式與其原理。
氣冷水冷 安裝方便
首先「氣冷」是最常見的,可以想像成拿著一台電風扇往電腦晶片不停地吹風降溫。但晶片的面積很小,風吹拂過能帶走的熱量有限,因此通常會在晶片上放一塊金屬散熱鰭片,散熱鰭片上有許多小金屬板可以增加散熱面積。晶片的熱,經由散熱鰭片傳到小金屬板上,再由風扇的風帶走熱。現今一般的電腦或伺服器裝置,都是以氣冷方式為主,因為它是最便宜且最容易安裝的散熱方式。
「水冷」則是透過管路,將冷卻液引導至晶片上的金屬板,金屬板吸收晶片的熱,再傳給管路中的冷卻液,熱量藉由冷卻液被帶往外部作熱交換。通常外部的熱交換裝置也是以風扇方式將熱帶走,與氣冷不同的是,水冷式容易將熱引導到外部區域,可有更大的空間裝設散熱鰭片與風扇進行散熱。
基本上氣冷與水冷式散熱方式,對於一般的電腦來說已經非常足夠,即便是資料或運算中心的伺服器,也都是這以這兩類散熱方式為主。然而現今「人工智慧晶片」與「大數據運算」逐漸開始崛起,晶片的運算速度愈來愈快,產生的熱量也是以倍數成長,氣冷與水冷的散熱方式儼然已經快要不敷使用。這時有位研究人員突發奇想,嘗試將電腦主機板整個浸泡在水中,藉由循環水的方式一點點將熱帶往外部。我們知道水或一般的液體潑灑到主機板上,會造成短路發生故障,所以研究人員在主機板上塗了薄薄的一層塑膠膜,防止水侵入電路內部,這樣的效果非常的好,電腦的散熱速度顯著提升。不過由於主機板上面塗上了塑膠膜,這讓後續維修產生了相當大的困難,必須清除膠膜,才能進行更換或測試。後來研究人員直接將液體改成「氟化液」,由於氟化液不導電,主機板直接浸沒在冷卻液中不會發生問題,並且液體的導熱係數大於空氣,這大幅的提升電子零件的散熱效率,這種方式被稱之為「浸沒式液冷技術」。
智慧晶片 數據演算
浸沒式液冷技術又可以分為「單相」與「兩相」浸沒式冷卻,這邊的「相」指的是物質的相。因此單相浸沒式冷卻,就是單純利用冷卻液直接將主機板的熱帶到外部作散熱,而兩相浸沒式冷卻在冷卻液吸收到晶片的熱量後,會沸騰轉變為蒸氣,氣體會向上離開冷卻液。在環境的上方會有冷卻管路,蒸氣飄到上方接觸到冷卻管路後,將熱量傳給冷卻管路,又開始凝結成液體回到下方的槽體中,可以發現到過程不斷地經歷液體與氣體的轉換,因而稱之為兩相。冷卻管路則是再將熱量送往外界散熱。傳統的氣冷方式需要更多的能源來進行散熱,散熱效果也較差,而浸沒式液冷進一步提高了散熱效果,且增進能源的使用效率,這將有助於未來高速運算中心的發展。